米塔爾的技術,FMG的資源,是華菱與央企鋼鐵巨頭抗衡的砝碼
對入股澳大利亞第三大鐵礦石供應商FMG(FortescueMetalsGroupLtd.),華菱鋼鐵董事長李效偉頻頻使用“婚姻”這個恰當而乏味的比喻。5月8日,雙方簽約儀式在長沙華天大酒店舉行。4年前,同一家酒店,他曾舉行另一樁“婚禮”:牽手全球鋼鐵巨人米塔爾。
一次請進來,一次走出去,在對外資態(tài)度謹慎的中國鋼鐵業(yè),華菱儼然成了開放程度最高的孤例。此時的李效偉或許百般滋味在心頭。首次“婚姻”,他曾被視為引狼入室,是行業(yè)的“公敵”;這次,他又化身為走出去的“標桿”,為平衡中國鐵礦石供應立下大功。
北有武鋼,東有寶鋼、沙鋼,西有攀鋼,身處內陸,巨頭環(huán)伺,而且缺煤少礦,又并非央企,作為華菱這樣一家“二線”鋼鐵企業(yè)的負責人,李效偉始終懷有“突圍”心態(tài),這從他所著的《主動危機論》中可見一斑。開放,是他手中博弈鋼鐵群雄的珍貴砝碼,至于是“公敵”還是“標桿”,并不緊要。
曾為“行業(yè)公敵”
“一人左手拿著圣經,右手撫摸著盲人的頭說:‘我是耶酥。’盲人摸了下他的手:‘你不是,因為你手上沒有釘痕。’”在中南大學商學院的一次演講中,李效偉如此開篇,“我不是耶酥,但我手上有釘痕,我全身都是釘痕。”
演講時間在2005年3月,此時,他正背負著與米塔爾交易的十字架。
2004年前后,中國不僅是全球最大的鋼鐵市場,也是最大的鋼鐵生產國。全球鋼鐵巨頭米塔爾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謀劃中國市場,奔波于與馬鋼、青鋼等數家中國鋼鐵企業(yè)之間,毫無斬獲。而李效偉向它打開了一道門縫。
華菱集團1997年年底由湖南三大鋼鐵企業(yè)湘潭鋼鐵、漣源鋼鐵和衡陽鋼管聯合組建,至今仍屬地方國企。李效偉耗7年之功,投入150億人民幣,使華菱集團2004年鋼產量突破700萬噸,在國內大鋼企中位列第8,是行業(yè)內一匹黑馬。雖然日子紅火,李卻憂心忡忡。當時他看到在未來三年中,中國鋼鐵產業(yè)繼續(xù)保持“高價位、高增長”的信號,也覺察到兼并整合大潮即將襲來,華菱必須提速沖關。
“誰先主動融入世界鋼鐵業(yè)大循環(huán),誰就能在日后的競爭中贏得主動。”李判斷,他曾與新日鐵集團、美鋼聯集團、韓國浦項集團先后就股權合作接觸,都未達成意向。米塔爾的出現恰逢其時。
華菱以旗下上市公司華菱管線與米塔爾合作,談判自2004年8月正式啟動,2005年1月中旬簽訂正式協議。雙方都謹慎隱藏心中的迫切,圍繞股權與價格展開一輪又一輪博弈。但令李意外的是,最大的阻力來自國內輿論。
“當時業(yè)內外一片嘩然,北京的大機關、鋼鐵研究機構、同行,有許多反對聲音,我們做了將近一年的工作。”李效偉回憶。
國內一線鋼鐵企業(yè)大都毫不掩飾不滿,國家發(fā)改委、商務部征求它們的意見時,都希望能叫停收購。他們擔心華菱管線成為米塔爾撕開中國市場的第一個口子。李將之稱為“借鐘馗打鬼”,“鬼”即兇猛的米塔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