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有重建紐約世界貿(mào)易中心方案“浮游之島”和“首次在國外贏得重大標志性建筑項目”的“夢露大廈”。
更重要的是,除了在建筑領域的成就外,馬巖松打破了世人印象中一貫小心翼翼因循守舊言辭謹慎的學究型建筑師形象,而以一種開放且時髦的姿態(tài)呈現(xiàn)自己。他樂于參與各類社會問題的討論,不畏挑戰(zhàn)傳統(tǒng),再加上不羈的外形以及對于時尚的獨特品位——這些都十分符合人們對于一個有才華且有范兒的年輕建筑設計師的美好理想。
此刻,我們有必要再一次對馬巖松的成名史進行一番冗述。
2004年4月1日,剛剛從海外學成回國的馬巖松選擇在愚人節(jié)這天舉行了一個開幕式,正式將他兩年前注冊于紐約,命名為MAD的建筑事務所介紹給中國。那時,關于他和MAD的唯一話題就是“浮游之島”——那個沒有建成卻驚世駭俗的設計仿佛是一次發(fā)聲練習,順理成章地讓馬巖松這個名字為人們所津津樂道。事實上,對于馬巖松來說,2006年才是不折不扣的轉(zhuǎn)折年。假如他們沒能在這年里以“夢露大廈”贏得多倫多,那么一切美譽都有可能遭受任何方式的質(zhì)疑和嗤鼻。一場在國外贏得的意外勝利,使這個剛剛成立不久的設計團隊真正在國內(nèi)站穩(wěn)了腳跟,因為在任何希望向他人介紹馬巖松的時候都可以說:“來吧,認識一下,這位是中國有史以來唯一拿下國外重大標志性建筑項目的設計師。”
幾乎在同一時間里,馬巖松享受到了來自國內(nèi)外媒體狂轟濫炸式的溢美之詞。三十而立的亢奮,伴隨著夢露大廈性感的扭曲,將馬巖松推向了中國建筑師的最高層面。
此后的幾年,沉靜下來之后的他對于采訪的熱情明顯淡泊了許多,MAD開始以一種低調(diào)的方式迅速圈地。紅螺湖別墅、鄂爾多斯博物館、天津中鋼國際廣場、北海海灣新城、嘉德藝術中心——數(shù)量當然不是唯一的價值參考,更重要的是,在MAD的每一個設計中,你都能夠看到一個與眾不同的想法。除了建筑,馬巖松本人也開始了多元媒介的嘗試,無論是威尼斯雙年展上“移動的中國城”的驚艷,還是在“迪奧與中國藝術家”展出的“流動傳統(tǒng)”,以及他精心打造的建筑書《瘋狂晚餐》,他都在嘗試用每一種可行的方式去解構我們所生存的城市,表達他所期待的建筑理想。
馬巖松建筑理想的展現(xiàn)似乎總是有點擰巴。比如說,他喜歡在CBD里做“被融化”的摩天樓,也愿意在山城花溪大膽嘗試“高密度自然”。當人們以為會出現(xiàn)一個棱角的時候,他給了你一個曲線;當人們期待一個新高度的時候,他卻拿出了一個無垠的平面。在建筑的世界里,馬巖松的作品一直意味著一種不同:它們形態(tài)各異,卻都命中注定般烙印著MAD風格;它們前衛(wèi)大膽,卻能與周圍環(huán)境達成一種戲劇化的和諧。在建筑的無人區(qū)里,馬巖松左顧右盼,信手拈來。
當然,馬巖松的“敢說”也是出了名的。他的犀利言論時常冒犯到中規(guī)中矩了許多年的同行與外行,因而遭受到各種各樣的回擊。但他畢竟可以挺起腰桿,因為他已經(jīng)熬過了每位所謂的建筑大師必經(jīng)的尷尬時段:費盡心血設計出來的建筑,卻永遠沒有人來蓋。
尤其是,當358米高、總建筑面積近30萬平方米的天津中鋼國際廣場將在2009年以地標建筑的身份出現(xiàn)在天津濱海新區(qū),馬巖松當然有資格微笑,更加有資格驕傲地發(fā)聲:一個有觀點的人,值得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