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擠公交車一樣,我可能位置站對了一點,不是我自己在走,是后面的人直接推著我走。”2009年12月29日,譚木匠成功登陸資本市場后,譚傳華如此解釋。然而在譚木匠“雄起”之路上,“2004年譚木匠謀劃香港上市”的痕跡依舊清晰可見,這一“預謀”長達5年之久的上市路,似乎并不像譚傳華口頭上的解釋那么簡單。
一把小小的木梳,沒有任何技術含量,為何能賣得如此“瘋狂”?它不會被后來者超越嗎?迅速擴張的譚木匠不禁讓人存疑,制造木梳并不是一個技術含量很高的活兒,誰都可以造,誰都可以賣。在譚木匠上市之后,很多人都在探討其成功的秘籍,但譚傳華的答案是“誠實”。不過,這就像沒有答案一樣,畢竟很多企業(yè)的文化理念里,都有“誠實”這簡單的字眼,但他們依舊沒有成功。
上市前的“折騰”
“我們不是需要錢才上市。”在上市前的路演中,譚傳華告訴基金等機構投資者,他不差錢。盡管此時離最終掛牌上市僅有十來天的時間,但這個為上市“折騰”了5年之久的重慶男人依然堅持上市是受人“蠱惑”。
2009年12月15日,譚木匠在香港完成全球路演,并正式對外發(fā)售股票。在經過一周的公開招股之后,12月27日,譚木匠最終股價定為每股2.58港元,募得資金1.395億港元。招股結束后,譚傳華給予了高度評價:“首次發(fā)行就獲得了機構投資者和普通股民的熱烈反應,我很欣慰。在香港聯(lián)交所上市是譚木匠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今后譚木匠不僅是要做成‘中國的一把梳子’,還要做成‘全世界的一把梳子’”,這次成功招股,讓譚傳華初步嘗試到了資本市場的甜頭。對公司將來的走向,他顯得信心十足。
其實在譚傳華否認“不差錢”的背后,上市的“密謀”早在五年前就展開了。2005年8月22日,譚木匠赴香港上市啟動儀式在萬州隆重舉行,三個月之后,譚傳華將公司所有的股權,以2525萬元港幣轉讓給香港譚木匠公司,重慶譚木匠工藝品有限公司成為外商獨資企業(yè)。在這一切準備就緒之后,譚傳華上市的路線已經基本確定:通過在境外設立相關公司,對變更設立為外商投資企業(yè)的譚木匠集團及下屬企業(yè)購并,實現香港上市。
然而,當年年底,譚木匠上市的消息并沒有如期傳來。直到2006年8月11日,《重慶日報》才登載了“譚木匠將在香港主板市場上市”的消息。這次譚傳華頗有信心地對媒體表示,譚木匠公司上市的條件已經基本成熟,年銷售額已達1.5億元,專賣店已經近五百家。
可這一次信心傳達后依舊是長達1年的沉寂。2007年7月,《每日經濟新聞》報道:“譚木匠年底在香港上市已成定局”,但這仍然是一次失敗的預測。幾次折騰,許多人都在質疑譚傳華幾年的沉寂到底干什么去了。直到2009年真正赴港上市的前幾天,譚傳華的朋友才道出了譚木匠蟄伏多年的原委:這幾年,因為上市過程遇到些困難的譚傳華更多的心思用在公司升級上,重點開發(fā)公司的第二代、第三代產品,由原來的梳子,發(fā)展到木制禮品。
如此解釋,顯然還不能解答問者的疑惑,在媒體的報道中,也許還能找到其它一些蛛絲馬跡。2005年底,譚木匠加盟店的數量僅有370家,到2007年底,達到了679家,而到2009年上市前,譚木匠的連鎖加盟店,已經達到了853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