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意文昌》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許瑞峰
長寬高:15x10x28(含底坐3.5cm)
關于文昌
說起文昌,我們總是要考試求考運時才會想到文昌,于是開始向文昌帝君祈福。但文昌其實影響著我們一生的運勢造化,重要性遠超你的想象,舉凡感情婚姻、生意事業(yè)、升官升遷、貴人扶助等等都需要文昌。
文昌到底是什么?
“文昌”原是天上六星之總稱,六星分別為上將、次將、貴相、司命、司中、司祿等,是為文昌宮。
文昌本星名,亦稱文曲星,或文星,古時認為是主持文運功名的星宿。元明以后,隨著科舉制度的規(guī)�;椭贫然瑢τ谖牟劬姆铎胍仓饾u普遍。各地都建有文昌宮、文昌閣或文昌祠,一些鄉(xiāng)間書院和私塾也都供奉文昌神像或神位。舊時每年二月初三日為文昌帝君神誕之日,官府和當?shù)匚娜藢W士都要到供奉文昌帝君的廟宇奉祀,或吟詩作文,舉行“文昌會”。
人生在世,離不開功名利祿。不管是在校學生還是職場中人或者官場中人,想要學業(yè)有成、功名高貴、仕途順遂,都離不開文昌庇佑。
1.在學業(yè)上
文昌帝君主掌功名祿位。人們祈求文昌加持,即代表開啟個人智慧、增加功名運勢、考運,這也是學子們考試都要拜文昌帝君的原因,尤其身為父母的,無不希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拜文昌帝君的數(shù)不勝數(shù)。 特別是要參加中考、高考的孩子,或者是想考研、考公務員和出國深造的朋友,也都會選擇拜文昌祈福。
2.婚姻感情
文昌主一個人的溝通能力,若本身命中文昌不佳或受刑克等等,易造就此人個性上缺失,簡言之就是難溝通、情緒管理欠佳,嚴重者會言行舉止粗暴,這就造就了很多感情中相處不良最終以離婚或分手收場。所以在求月老來助姻緣時,有曾想過先去求文昌帝君,或是加強本身命中的文昌嗎?
3.在財運上
求財運拜財神是每個人都愛做的事,卻忽略了文昌對生意事業(yè)上的重要特性。社會上是一連串的人際周旋應對,為人處事圓融者自然會得到更多人脈資源,更多貴人來助或雪中送炭。忽略文昌只求財神,難免落入生意永遠只做一次,這要如何飛黃騰達,永續(xù)發(fā)展呢?
4.在工作上
上班族雖不做生意,但最注重的就是升官升遷。文昌主功名祿位,就現(xiàn)代社會而言,在職場中,不管是公務員還是從事藝術、工程、教育、銀行等各種行業(yè)的人,都可以禮拜文昌帝君,以求廣開云路、工作順利、文運官運步步高升、事業(yè)有成、福德增崇。
作品簡介

作品《如意文昌》由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許瑞峰創(chuàng)作,長寬高:15x10x28(含底坐3.5cm),其采用德化優(yōu)質高嶺土制作,經(jīng)1300多度高溫燒制,瓷胎溫潤似玉透光性強。許瑞峰大師在繼承德化歷代瓷塑技藝尤其是家族傳統(tǒng)技法的基礎上;在“瓷圣”何朝宗的寫意概括與“山湖祖”許氏家傳技法之間找到了平衡點,創(chuàng)造出“許氏瓷塑”藝術風格。作品以熟練的雕塑技巧和豐富的生活體驗,賦予神韻,其衣紋線條深秀,簡潔且柔和流暢。見文昌帝君坐于巖石上,頭戴唐巾(又稱進士冠),身穿寬袖長袍,手執(zhí)如意,足蹬靴微露。整件作品瓷胎溫潤,實厚重,質感瑩潤,是一件難得的收藏佳作。
作品細節(jié)鑒賞:

文昌帝君和藹慈祥即體現(xiàn)德化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技法又融入許家家傳的“山湖祖”精雕細刻的創(chuàng)作手法。

作品線條流暢。

巖石雕刻精細

瓷質細膩


文昌手持如意,寓意事事如意

作品右側放有書卷及印鑒

白瓷所塑像有一種單純的雕塑美和原材料的質地美。


作品背部落有許瑞峰個人印章、德化印章,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采用優(yōu)質瓷泥燒制,燈光下,作品瓷胎通透、溫潤、透光性強。


作品配有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許瑞峰收藏證書及榮譽證書


高檔皮盒包裝,收藏禮贈佳選。
名家簡介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許瑞峰
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德化瓷燒制技藝)國家級傳承人
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許瑞峰,1969年生于福建省德化縣,是許氏瓷塑第六代傳人�,F(xiàn)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陶瓷藝術大師、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德化瓷燒制技藝)國家級傳承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高級工藝美術師、泉州市優(yōu)秀拔尖人才。福建省商學院,泉州工藝美術學院、泉州市信息工程學院講座教授、福建省工藝美術協(xié)會副會長、福建省陶瓷工業(yè)協(xié)會副會長、德化縣政協(xié)常委。
自幼隨父親許興泰(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陶瓷藝術大師)學藝,在繼承德化歷代瓷塑技藝尤其是家族傳統(tǒng)技藝的基礎上,致力于藝術創(chuàng)新與手法創(chuàng)新,在“瓷圣”何朝宗的寫意概括與“山湖祖”精雕細琢的許氏家傳技法之間找到了平衡點,創(chuàng)造出獨樹一幟的“許氏瓷塑”藝術風格。
作品先后七十八次獲得國家、省、部級嘉獎。并有二十六件作品被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南海紫光閣、國家珍寶館、中國美術館、中國工藝美術館、英國珍寶博物館、福建省博物館、福建省工藝美術珍品館、德化陶瓷博物館等多家文博單位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