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四大菩薩,指的是文殊菩薩、觀音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四位法力高深的菩薩。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在佛教中分別是釋迦牟尼佛的左右脅侍,文殊菩薩擁有無上智慧,號稱大智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修行第一,號稱大行普賢菩薩。
“文殊菩薩,手持如意,代表說法如意;普賢菩薩,手持蓮花,代表行為無染,或手持大芳廣佛華嚴(yán)經(jīng),表示無盡法界莊嚴(yán)。”
文殊菩薩,梵名Mañju?rī,音譯作文殊師利、曼殊室利、滿祖室哩,意譯為妙德、妙吉祥、妙樂、法王子。又稱文殊師利童真、孺童文殊菩薩。與般若經(jīng)典關(guān)系甚深,故稱為大智文殊師利菩薩。文殊菩薩是大智慧的象征,能開發(fā)智慧,提高悟性,尤其能幫助小孩學(xué)業(yè)有成、官人福祿雙增、商人增財增福。
文殊菩薩是佛陀怙恃之一。文殊菩薩又稱法王子,為智慧之象征,身紫金色,形如童子,五髻冠其項,右手持金剛寶劍,表示智能之利,能斬群魔,斷一切煩惱,左手持青蓮花,花上有金剛般若經(jīng)卷寶,象征所具無上智慧,坐騎為一獅子,表示智能威猛。
據(jù)《文殊師利般涅槃經(jīng)》所記載:文殊菩薩是舍衛(wèi)國多羅聚落梵德婆羅門之子。后來詣仙人處,求出家法,卻無酬對者,乃皈依佛,出家學(xué)道,住首楞嚴(yán)三昧,行稀有難事,佛涅槃后五千四百歲時至雪山,為五百仙宣暢演說十二部經(jīng),后還本生地,在尼拘樓陀樹下入涅槃。
依照佛教典籍所載,文殊菩薩是過去世無量諸佛的老師,曾經(jīng)引導(dǎo)無數(shù)的修行者證得佛果。在《放缽經(jīng)》中,佛陀也說:今我得以成佛,都是文殊菩薩的恩德!過去無數(shù)諸佛,也都是文殊師利弟子,未來當(dāng)成佛者,也都是文殊菩薩威神力所致。
文殊菩薩形象則為仗劍騎獅之像,代表著其法門的銳利,以無畏的獅子吼震醒沉迷的眾生,這是文殊菩薩的基本形象。
普賢菩薩,梵名Samantabhadra,音譯為三曼多跋陀羅,曾譯為遍吉菩薩,大乘佛教的四大菩薩之一,象征著理德、行德,與象征著智德、正德的文殊菩薩相對應(yīng),同為釋迦牟尼佛的左、右脅侍。
普賢菩薩,世稱為十大愿王,《法華經(jīng)》指出:只要能虔誠信奉,普賢菩薩將與諸大菩薩一起出現(xiàn)守護此人,使他身心安穩(wěn),不受一切煩惱魔障之侵。
《普賢延命經(jīng)記》指出:普賢菩薩具有延命益壽之不可思議的力量。普賢菩薩是理德和大行愿的象征,象征真理。他以智導(dǎo)行,以行證智,解行并進,完成求佛者的志愿,所以又稱“大行普賢菩薩”。
《大日經(jīng)疏》卷一中記載:普賢菩薩摩訶薩,“普”是遍一切處義;“賢”是最妙善義。
即是說普賢菩薩依深菩提心所起廣大弘深誓愿,及身、口、意悉皆清凈,遍盡一切處,純一妙善,具備大德,所以尊名為“普賢”。普賢菩薩代表一切諸佛的理德與定德,他的坐騎為六牙白象,六牙代表六種清靜,四足代表四種功德。
普賢菩薩摩訶薩是大乘菩薩行的大愿大行的代表,象征著中國大乘佛教的精神。在《華嚴(yán)經(jīng)》中明示,一切佛法歸于毗盧遮那佛及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二大士,三者并稱“華嚴(yán)三圣”,其中普賢菩薩代表一切菩薩行德本體。
善財以十信后心,受文殊教,遍參知識,隨聞隨證。末后至普賢菩薩所,蒙其加被開示,所證與普賢等,與諸佛等。普賢為其稱贊如來勝妙功德,令其發(fā)十大愿王,以此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并勸盡華藏世界海諸菩薩,一致同行,求生西方。
溫馨提示:
如對文中作品感興趣,可聯(lián)系博緣陶瓷購買收藏,聯(lián)系方式:13600777720 或長按識別二維碼,加微信咨詢
部分文字來源于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