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zhèn)民窯出產(chǎn)的青花瓷器,有一些小碗內(nèi)底寫著“紫茸香”三個字(圖1、2、3)。從這些小碗的造型、青料以及款識等特征看,它們屬于清代早期的器物。引人關(guān)注的是,這“紫茸香”是什么意思?又是為了什么寫在小碗的內(nèi)底?
明代的《幼學(xué)瓊林》中有這樣兩句話:“待客驚雷莢,供佛紫茸香,淄流清況;呼為釣詩鉤,亦號掃愁帚,騷客閑情。”其中“驚雷莢”“紫茸香”是茶名;“釣詩鉤”“掃愁帚”則是酒名。兩句話的意思是:款待客人用“驚雷莢”茶,供奉佛陀用“紫茸香”茶,是僧家清寒的況味;呼酒為“釣詩”的鉤兒,或叫做“掃愁”的帚子,是詩人閑雅的情致。
《幼學(xué)瓊林》這兩句話中的茶名和酒名,都是有出處的。酒名出自蘇軾《洞庭春色》中的詩句:“應(yīng)呼釣詩鉤,亦號掃愁帚。”茶名出自《云仙雜記》中的一則記載:“覺林院志崇收茶三等。待客以驚雷莢,自奉以萱草帶,供佛以紫茸香。蓋最上以供佛,而最下以自奉也。客赴茶者,皆以油囊盛余瀝以歸。”
《云仙雜記》是五代后唐馮贄編的一本書。此書通過摘抄其他書籍的方式,收集了許多唐、五代時期的奇聞逸事。有關(guān)“紫茸香”這一條的內(nèi)容,就來自《蠻甌志》一書。后來《蠻甌志》失傳了,“紫茸香”卻借《云仙雜記》保留了下來。后世讀者從這一記載中知道,唐代寺院的僧人將茶分成三等,下等的自己喝,中等的待客,上等的“紫茸香”則是用來供佛的。毫無疑問,“紫茸香”是上等好茶的名稱。
在明清時期,“紫茸香”上等好茶的名聲,依然響亮。晚明的王彥泓曾有詩云“笑顏曾見斗茶開,香染柔荑綠似苔。恰有紫茸香一餅,瓶笙聲里等卿來。”從這首詩可見,“紫茸香”不僅是明代待客的好茶,而且還保留著唐代茶餅的特征。古代茶餅的食用方法,在現(xiàn)代人看來比較復(fù)雜,是要先以瓶煎茶,茶水微沸時會發(fā)聲如吹笙,所以才有“瓶笙聲里等卿來”的句子。
那么,在茶碗內(nèi)底寫“紫茸香”三個字,又是為了什么呢?這應(yīng)該與特定的佛教茶文化有關(guān)。《蠻甌志》在說“紫茸香”是供佛的上等好茶之后,還說:“客赴茶者,皆以油囊盛余瀝以歸。”說明在寺院供佛的“紫茸香”茶水,有最后被香客用“油囊”裝走的習(xí)俗。這種習(xí)俗可能有與佛分享、沾點福氣的含義在里面。在茶碗里寫上“紫茸香”三個字,是為了幫助香客識別哪些碗里裝的是“紫茸香”茶水,以免拿錯。
這一點與明代嘉靖年間一種內(nèi)底寫“茶”“酒”“棗湯”等字樣的瓷器小盅相似。嘉靖這類小盅的外底,一般都寫著“金箓大醮壇用”六字,表明它們是道教設(shè)壇齋蘸用的器物。內(nèi)底寫“茶”“酒”“棗湯”等字,是為了避免在做法事時,將幾樣顏色相近的液體供物弄混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