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霍城縣出土青花瓷
元代皇族給西域汗王的賜物?
都市消費晨報、亞心網(wǎng)訊 (記者趙梅)制作精美傳世極少的元代青花瓷器,新疆霍城縣出土了兩件。近日,新疆晨報記者采訪了解到,目前,一件青花瓷器展覽于新疆博物館,另一件館藏于伊犁州博物館。元代青花瓷器主要燒制于中原地區(qū),新疆并不產(chǎn)青花瓷器,那么,新疆霍城縣這兩件制作精美、造型獨特的元代青花瓷器是從何而來?
霍城縣出土兩件精美“元青花”
據(jù)新疆博物館相關專家介紹,兩件元代青花瓷器均出土于伊犁地區(qū)霍城縣西北的阿力麻里古城遺址附近,其中,展覽于新疆博物館的元代青花云鳳紋高足碗,出土于1976年,這只碗高11.2厘米,碗口寬15.9厘米,底座直徑6.5厘米,該高足碗的造型與元代其他高足碗的樣式明顯不同,呈大口微斂,弧形壁,竹節(jié)狀高足中空。內(nèi)外滿繪紋飾,碗內(nèi)繪一對穿梭于云間的鳳凰,四周滿繪牡丹紋,碗外還繪纏枝牡丹紋、蓮花紋等。
伊犁州博物館的青花鳳首扁壺的造型更為獨特精美,這只壺出土于1998年,壺高18.4厘米,口寬4厘米,底座直徑8.2厘米,此壺造型呈小口圓唇,扁圓腹,橢圓形圈足,器腹一側(cè)以鳳首作流,另一側(cè)以鳳尾卷曲而成的柄已斷缺,雙翅用青花繪成,頸部、腹部及圈足繪有回紋與纏枝蓮花紋。整個壺看上去如一只昂首的鳳,被盛開的牡丹、彩蝶簇擁著。
史料顯示,青花瓷生產(chǎn)于唐代,興盛于于元代,元代中晚期江西景德鎮(zhèn)開始大量生產(chǎn)青花瓷器,青花瓷器從此成為景德鎮(zhèn)窯乃至整個中國瓷器生產(chǎn)中的最主要產(chǎn)品,被人們譽為“國 瓷”,元朝當時還在景德鎮(zhèn)設立了一所管理陶瓷機構(gòu)——浮梁磁局,即專為皇家燒制瓷器的機構(gòu),人們常說的“元青花”,指的是元代晚期景德鎮(zhèn)生產(chǎn)的青花瓷器。
當時的青花瓷器大致有兩類:一類體形高大、紋飾繁密的大盤、大罐、梅瓶等,主要運輸?shù)街袞|、西亞等地區(qū),具有濃郁的伊斯蘭風格;還有一類是體形小巧、紋飾疏朗的盤、碗、杯等,大多是供宮廷、貴族或國內(nèi)人使用。
新疆博物館相關專家分析,元代的青花瓷器之所以珍貴,其一,在于當時的燒造條件都是人工控制,比如上千攝氏度的燒制溫度,需要非常有經(jīng)驗的師傅肉眼觀察火焰顏色,溫差只允許在十攝氏度內(nèi)。其二,當時所有的紋飾都是工匠手工繪制,其表現(xiàn)出來的白底青花藝術效果,具有蒼翠古樸的格調(diào),特別是經(jīng)過歲月的滄桑,逾顯其古樸之神韻,使人回味無窮。其三,由于連年征戰(zhàn)以及明朝統(tǒng)治者焚毀等原因,“元青花”遺存的數(shù)量非常稀少,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目前德國、英國、日本及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qū)收藏了幾百件,中國收藏也僅有上百件。
皇族賞賜給察合臺家族器物
“元青花”既不產(chǎn)西域,新疆霍城縣這兩件“元青花”是從何而來?
據(jù)相關專家分析,由于這兩件“元青花”出土于阿力麻里古城附近,史料和出土文物證明,元代時期,阿力麻里古城曾是成吉思汗次子察合臺汗王領地。而從兩件“元青花”造型和紋飾來看,云鳳紋高足碗內(nèi)外滿繪云鳳紋,云鳳紋與麒麟紋、天鹿紋、白鷺紋等,都是元代宮廷服飾上常見的刺繡圖案,是元朝皇室成員常用的服飾紋樣,而元青花鳳首扁壺,是元代獨有的器型,可能是為滿足貴族飲酒要求而燒制的。
因此,研究人員結(jié)合《元史》中元文宗圖帖睦爾和元順帝妥懂帖睦爾對西域諸王賞賜的相關記載分析,這2件元青花很可能是元朝皇族專門在景德鎮(zhèn)燒制后,賞賜給察合臺家族成員用的瓷器。
據(jù)《新唐書》記載,阿力麻里始建于公元8世紀左右,在唐代因為絲綢之路北道而盛極一時,在遼代是西域地區(qū)的一座歷史文化名城。阿力麻里在察合臺統(tǒng)治時期周長約50華里,城內(nèi)“市井皆流水交貫”,被譽為“中亞樂園”,也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樞紐,東西方文化的匯聚之地。
據(jù)了解,由于元代青花瓷質(zhì)量上乘、存世稀缺,近幾年,在古玩收藏市場價格在逐年攀升,2006年青花山水瓶以300萬元的高價成交,2008年青花國色天香牡丹海水龍紋罐以1600萬元高價成交,2013年青花百福罐以2000萬元高價成交。而2005年,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圖大罐更是以2.2億元在倫敦拍賣行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