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的瓷器都需要入窯經(jīng)過高溫錘煉而成,裝窯則是燒窯前的一道必不可少的準(zhǔn)備工序。德化陶瓷隨著“柴改電”,傳統(tǒng)柴燒龍窯越來越少,大多使用的是電窯,并配有自動傳送軌道,需要人工裝窯的并不多。
今年65歲的馮開基從31歲就開始從事裝窯工作,至今已30多年,是少數(shù)幾位仍在從事這項工作的人之一。“現(xiàn)在會裝窯的也只有幾位上了年紀(jì)的老匠人,但是一整年下來,也就裝幾次窯。”老馮說,“自己身體還可以,有需要,還會繼續(xù)做下去。”
馮開基在挑瓷坯
要開始裝窯前,得先把瓷坯挑到合適的窯目(節(jié))位置,再把瓷坯裝到匣缽里。月記窯長近50米,整窯有七個窯庫,每庫5階,平均每階需裝十三、四柱匣缽,按每個匣缽裝3個瓷坯來算,要裝滿一整窯,就需要挑1500個瓷坯左右,這些都需要老馮人工挑上來才行。
挑瓷坯看似很簡單,有力氣就可以,其實不然。“挑坯關(guān)鍵在于保持平衡,這個技巧沒學(xué)會,很容易翻板,損壞瓷坯不說,還耗時費力。”老馮說。初入這行,老馮只能抬一兩板瓷坯,翻板也偶有發(fā)生。熟能生巧,現(xiàn)在一次能挑六板的瓷坯,最多時可達(dá)八板。
瓷坯有了,就可以開始裝缽裝窯。
馮開基把待燒的瓷坯裝入匣缽
裝匣缽時,缽體要刷干凈,“每個匣缽要用前,都得先刷上一層泥釉漿,這樣瓷坯才不會粘在缽底。”老馮邊操作邊介紹。匣缽清干凈后,只見他又快速的在匣缽口刷上一層“公分土”,再把待燒的瓷坯裝進(jìn)匣缽里。據(jù)他介紹,這種“公分土”的成分為谷殼灰,主要起分離作用,防止缽體粘連。
“裝窯,就好比建一座房子,基礎(chǔ)打好了,才能搭得高。”開始裝窯時,需先在底部墊好匣缽碎片,俗稱“起腳”,起腳一定要平,才能堆得高,并且保證疊放在上的匣缽不傾斜、倒塌。
裝窯很考驗眼力。匣缽有新有舊有壞,燒過一兩次的匣缽與燒過多次的匣缽大小有分別,裝柱時要加以選擇,調(diào)整順序。“新的匣缽經(jīng)大火高溫?zé)^后,會變形,放在底部容易倒塌。”老馮告訴記者,每一柱的底部裝幾個完好的熟匣缽,新匣缽裝在上部。匣缽還有硬口、軟口之分,即一邊高、一邊低,匣缽裝成柱狀時,軟硬口要轉(zhuǎn)動調(diào)整,讓缽體之間吻合,對正裝直。只有整齊,火苗才能均勻燒到每個缽體,受熱才會均勻,才可以防止匣缽變形,延長使用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