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知道什么是文化的輝煌,那你就去堯頭窯;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世事的滄桑,那你就去堯頭窯。“每當(dāng)我強(qiáng)烈地渴望召喚民族精神力量的時刻,我就想到了堯頭窯,就情不自禁地跑到澄城,感受由仰韶文化彩陶一直到堯頭窯陶瓷,延續(xù)至今沒有斷裂的中華本原文化的積淀和民族精神的力量……”這是靳之林先生在《魂系堯頭》一文中所涌動出的熾熱情懷。這位年已88歲的國家非遺保護(hù)專家委員會委員、全國民俗專家、中央美術(shù)學(xué)院教授、博導(dǎo),因?yàn)閳蝾^窯的恒久魅力,十余年間5次來到堯頭窯。堯頭窯,一個陌生的名字。她在哪里?她又是做什么的?帶著和你一樣的疑惑,7月13日,記者前往澄城縣,踏上了探訪堯頭窯之旅。
遍地的滄桑揪疼了心
堯頭窯,位于澄城縣西南十多公里處的堯頭村,地處渭北黃土臺塬地帶,洛水之濱。之所以叫堯頭窯,蓋因她悠久的制瓷歷史。據(jù)記載,堯頭窯制瓷歷史長達(dá)千年,主要燒制碗、盆、罐、甕等民間家用的幾乎所有陶瓷器具,質(zhì)地粗樸耐用,曾一度行銷全國多個省份,名聲遠(yuǎn)揚(yáng)。時至今日,堯頭窯遺址仍有保存較完整的古窯30余座、古民居75處,是我國目前發(fā)現(xiàn)的保存最完整的原生態(tài)古窯址遺址群,屬于我國罕見的民窯群遺址,被稱為“中國原生態(tài)陶瓷活化石”和“中國現(xiàn)存最大的天然民窯博物館”。由于好奇,由于迫不及待,記者馬不停蹄直奔堯頭窯。
去往堯頭窯的道路曲曲折折,順著溝壑蜿蜒綿長,不知拐了多少個彎,終于看見了色彩明麗、威嚴(yán)挺立的“堯頭鎮(zhèn)”牌坊。當(dāng)“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的牌匾越過頭頂,兩尊一米多高的黝黑色陶瓷罐漸行漸遠(yuǎn),車子停在了一個偌大的游客中心休閑廣場。由于地處溝壑臺塬之上,視野廣闊,初具規(guī)模的遺址公園倒也十分氣派。環(huán)目四望,有幾件夸張的設(shè)計(jì)品令人難忘。粗大的筆筒里插著兩支毛筆,游客中心的兩個大門由兩個倒扣著的巨型的瓷翁組成,最為夸張的是左邊的衛(wèi)生間造型則是一個巨大無比的夜壺,令人遐想無限,忍俊不禁。廣場上,亭臺搖椅,古井石碾,花草相間。再往前去,溝壑間是一座長長的吊橋,人走在上面有點(diǎn)懸空的感覺。到了橋的對面,是一棵棵大槐樹掩映下的村道。隨行的縣文化館館長吳來寶介紹,這里是原來的堯頭鎮(zhèn)所在地,二十多年前鎮(zhèn)政府搬走后,很快就凋敝了,現(xiàn)在只剩下零星的幾戶人家。土山堐的邊上,兩位白發(fā)大娘坐在溝邊的石墩上,看著路過的行人慈祥地微笑,一家門口放著一把小椅子,記者透過半開的木門,看到老宅子里,墻壁上堆滿了年代久遠(yuǎn)的各式各樣的甕罐。沿街而行,古老的土坯房已鮮有人住,兩三家小商店里只擺著香煙和雪糕;人民公社時期修建的商鋪雖早已關(guān)閉,但依然整齊地挺立在路旁,那個年代的歷史氣息撲面而來。經(jīng)過一叢叢路邊仙人掌,路過一排排殘?jiān)珨啾,步入古窯遺址的中心地段——后坡,一個完全的瓷器遺存世界,一片遍布滄桑的歷史畫卷,奔涌在你的眼前,漫山遍野,目不暇接。斷壁中坍塌的屋舍,山坡上遍布的殘?jiān),風(fēng)雨沖刷過的土墻,瓷罐壘起的窯廠,青磚支撐下破敗的庭院,處處充滿了塵封的歷史,斑駁的遺痕。舊時的民居坍塌殆盡,只能通過拱起的門樓上那用陶瓷甕、罐做的特色裝飾去揣測每一家陶瓷的燒造品種和富裕程度;殘存的土墻沒見一處完整的粘連,光禿禿、孤單單地杵在那兒,任憑日月銷蝕;一排排用瓷器底盤壘起的橘色半邊墻苦苦維系著那時的院落,兩人寬的木門年久失修,七零八落地散堆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