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今天(23日)從陜西省文物局獲悉,考古人員對陜西富平縣銀溝遺址進行了考古勘探發(fā)掘,確認陜西銀溝遺址是唐中晚期至北宋時期中國北方非常重要的制瓷窯場遺址,發(fā)現各類遺跡1910處,其中窯爐318座,采(征)集到瓷器863件?脊湃藛T認為,通過科學考古研究探討文獻記載中的唐代“鼎州窯” 、五代“柴窯”與富平銀溝遺址的關系,有望破解“鼎州窯”和天下第一窯“柴窯”之謎,或將使得現有“中國陶瓷史”重寫。
據介紹,從2012年起,陜西省文物局委托陜西省文物勘探有限公司對富平縣銀溝遺址進行文物調查和勘探工作,確認了銀溝遺址面積為2.3平方公里,遺址內遺存有古城遺跡、古窯爐遺跡、古墓葬遺跡等。在文物調查過程中,采(征)集到瓷、陶、石等質地各類型標本980件,其中瓷器863件包括青瓷648件、白瓷87件、黑瓷66件、茶葉末釉瓷19件、淺黃色瓷5件、醬色瓷9件、灰色瓷2件、彩色瓷2件、素燒瓷25件,種類十分豐富。文物勘探過程中共發(fā)現各類遺跡1910處,其中窯爐318座、古代墓葬88座、大部分為漢唐時期墓葬。
陜西省文物勘探有限公司會同浙江大學文物保護與鑒定中心等采用科技考古的方法對銀溝遺址陶瓷標本進行測試、對制瓷工藝開展研究,并利用科技手段對陶瓷標本進行斷源、斷代,確認陜西銀溝遺址是唐中晚期至北宋時期中國北方非常重要的制瓷窯場遺址,銀溝遺址出土的瓷片標本具有唐末——北宋早期的文化特點。該遺址出土的實物標本無論是白瓷、青白瓷還是青瓷和黑瓷,其原料都可以采用就地取材,這里具有制造各類瓷種所必需的全部原材料。這里的窯工從五代時期時已分別掌握了胎、釉的二元,包括二元以上配方技術。這項技術比景德鎮(zhèn)窯運用二元配方技術(元代)早了近300年。該窯場曾同時生產青瓷、黑瓷、白瓷和青白瓷,以青白瓷水平最高。該窯場發(fā)現之處還發(fā)現瓷土,這與中國唐宋時期窯場設立在原料產地的習慣相符。從工藝學的角度分析,該遺址出土的標本,不論是青瓷還是白瓷,胎薄、均勻、圈足十分規(guī)矩。器型豐富、規(guī)整,說明工具、模具水平高超,轆轤車精度高。特別是一類青白瓷,胎體細膩,瓷化程度整體較高。其透明度、胎體之白度、強度、燒成溫度等等均 已達到明代景德鎮(zhèn)窯的最高水平。特別是白瓷(青白瓷)的技術水平屬當時最先進的水平,這在中國陶瓷史上是罕見的?梢哉f,陜西銀溝遺址出現的窯業(yè)生產在中國陶瓷史上應有其重要的地位。
考古專家認為,通過科學考古研究探討文獻記載中的唐代“鼎州窯”、五代“柴窯”與富平銀溝遺址的關系,有望揭開塵封千年的“鼎州窯”之謎,有望破解天下第一窯“柴窯”之謎。“鼎州窯”和“柴窯”問題的解密是中國陶瓷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義的大事,或將使得現有“中國陶瓷史”進行重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