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陶瓷,大多數(shù)人首先會想到“景德鎮(zhèn)”。其實,作為渭北歷史上著名的民間瓷窯——澄城堯頭窯如今也被人所熟知。而傳承了千余年的澄城縣堯頭陶瓷燒制技藝,在2006年已被文化部確定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歷史
堯頭陶瓷最早或始于漢代
堯頭古鎮(zhèn)位于澄城縣西南,與白水、蒲城兩縣鄰接,老鎮(zhèn)很多民宅已廢棄,后改稱堯頭村,當?shù)厝朔Q之為“老街”,這里也是窯頭古遺址的所在地。目前,保存著元、明、清、民國各個時期的古遺址、古作坊40余座。
站在西河岸邊,向對岸的臺地和崖坡上的老鎮(zhèn)址望去,崖畔田頭被棄置的殘瓷堆積在黃土瓦礫之中,廢棄的殘垣、參差錯落的舊瓷窯及耐火磚、匣缽、瓷片、窯渣布滿山坡,從北到南約3里長綿延不斷。從這些遺跡可以判定,歷史上當?shù)卦l(fā)展出關中東部規(guī)模最大的民間窯場。
據(jù)明朝縣志記載,澄城“瓷砂始于唐”,這是堯頭窯最早的文字記載。在晚清和民國時期,堯頭鎮(zhèn)的燒瓷業(yè)發(fā)展到興盛階段。據(jù)傳,在鼎盛時期的堯頭鎮(zhèn)“有窯百余處,年產陶瓷220多萬件”,不僅占據(jù)了渭北各縣市場,還遠銷山西、甘肅、內蒙等地。據(jù)當?shù)厝酥v,在古窯址廢墟中挖掘的陶瓷碎片上發(fā)現(xiàn)刻有漢代(前206-220)的年號和人名。由此推斷,堯頭陶瓷最早可能始于漢代,發(fā)展于隋唐,興于宋元,興盛于明清。
“收秋不收秋,等到五月二十六,此日只要滴一點,快到堯頭買大碗。”這首民謠在澄城當?shù)亓鱾鞫嗄?說明了堯頭陶瓷在當?shù)胤浅S忻?br />
特色
造型渾樸大方 釉色純亮縝密
作為渭北歷史上著名的民間瓷窯,澄城縣堯頭陶瓷有著1300余年的燒造歷史。以其造型渾樸大方、胎骨憨厚古拙、釉色純亮縝密而深得百姓喜愛,其窯址也是歷代民間陶瓷文化的重要遺存。
當?shù)剞r民利用村子周圍遍布的瓷土原料,夏秋制坯彩繪,入冬燒窯銷售,代代相傳。至今,還有幾戶燒制黑釉大缸和盆碗的瓷窯,采用的仍是祖輩傳下來的古老燒瓷技藝。而堯頭粗瓷以它特有的黑瓷、黑釉剔花瓷、青花瓷和鐵銹色瓷器而聞名一方,現(xiàn)今仍保持著手工制作的原始風貌,分別有碗窯、黑窯、甕窯、砂窯四個傳統(tǒng)窯系。
據(jù)當?shù)乩先酥v,堯頭窯的燒制有很多民間傳說。如:為防止不吉利,女性不準進入窯場。另外燒窯前,要祭窯神,首先是燒黃紙驅走惡魔;其次,向窯內灑三杯酒,切幾塊肉;然后鳴炮點窯,一般燃燒七天,燒成三日的當天早晨,不能將黃小米稀飯之類的實物放在窯口,其目的是想避免“燒黃”的意思。
據(jù)悉,2006年,堯頭燒制技藝已被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成為中國著名的窯口之一。
現(xiàn)狀
精熟工藝的傳承人鳳毛麟角
作為歷史上著名的民間瓷窯,澄城堯頭粗瓷曾有過歷史的輝煌,隨著歲月的滄桑變遷,后來已失去了往日的風采與繁榮。由于技術的發(fā)展,澄城堯頭陶瓷因制作工藝沒有提高和改進,而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如今很難見到一些巧匠繪制的傳統(tǒng)日用品,蘊含著深厚民間美術的澄城陶瓷已今非昔比。
據(jù)澄城縣文化館統(tǒng)計,截至目前,堯頭陶瓷燒制技藝縣級以上的傳承人只有34人,而精熟幾十道制作工藝的傳承人更是鳳毛麟角。今年45歲的周紅志是堯頭陶瓷技藝傳承人中最年輕的一員,年齡最大的已80多歲。周紅志介紹,他從17歲開始跟著父輩學習制瓷工藝,家族里叔叔周鐵懷被確定為第三批省級傳承人。
“現(xiàn)在村里不少人根據(jù)需求,開始自產自銷些工藝品,但銷路不是很好。”周紅志說,有時也會到各地交流參加行業(yè)展會,宣傳推廣窯頭陶瓷。但令他擔憂的是,由于不能帶來良好的收益,村里的年輕人基本不愿學習,目前下一代傳承人幾乎沒有。
澄城縣文化館副館長韋亞莉介紹,根據(jù)相關政策近年來對市級以上的傳承人每年有生活補助,另外對在窯頭古遺址恢復的窯場每個有專項資金扶持。下一步,他們將推薦這些傳承人走進窯場工作,帶動更多年輕人參與到保護和發(fā)展堯頭陶瓷燒制技藝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