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國東南海為中心形成的媽祖信仰,歷史已上千年。媽祖又被稱為天妃、天后娘娘等,在對其真人真事的演變中,最終被奉為海上的保護神。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發(fā)展,媽祖信仰成為航海者的精神寄托。收藏于福建博物院的明“德化窯媽祖坐像”(見圖),便是歷史的見證者之一。
“德化窯媽祖坐像”通高19.1厘米,底徑長13.9厘米,從坐像大小、保存現(xiàn)狀來看,為供祀對象的可能性較大。這件坐像也是已知明代白瓷媽祖塑像中工藝成熟的精品。坐像中,媽祖頭戴方形平頂冠,身穿冕服,肩披幃,雙手藏袖于胸前,正襟端坐,左右分立“千里眼”與“順風耳”二屬——他們是傳說中媽祖于23歲時收服的金、水之精。造型上,媽祖的平頂冠,胸前平端的雙手與兩臂,端坐時兩膝的點位以及坐像的底部,構成了整體平行的四條線。左右分立的二屬,平頂冠、媽祖衣袖呈現(xiàn)出的垂線,更是增添了塑像的平衡感,使整座塑像端莊大方,給人平穩(wěn)安定的視覺感受。
成書于戰(zhàn)國時期的《考工記》記載:“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材有美”也是該塑像藝術效果不容忽視的另一重要因素。作為德化窯白瓷產品,其胎料采用氧化硅成分高的瓷土,燒成后胎體堅硬,加之含鉀成分較高,所以具有很強的透光感;又由于釉料所含的氧化鐵特別低,燒成后白度自然增高。所以從視覺上看,該塑像整體趨向純白但是又非雪白,展露出凝脂般的溫潤質感,呈現(xiàn)出祥和之氣。
德化位于福建省中部、泉州市北部。德化制瓷史可以追溯到唐末五代時期,到了宋元,德化所產的白釉、青白釉等瓷器已經(jīng)聲名遠播,并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發(fā)展遠銷東亞、南亞、西亞以及非洲、歐洲的許多國家和地區(qū),這在國內外很多地下、水下遺址中都有發(fā)現(xiàn)。如1976年發(fā)掘的宋元古窯址德化屈斗宮窯址,作為外銷瓷數(shù)量最多、銷地最廣的瓷窯之一,其出土的大量軍持、高足杯、直道紋洗、墩子式碗、折腹弦紋碗等具有元代特征的器物,在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也有發(fā)現(xiàn);1987年中國水下考古隊在廣東省陽江市海域中發(fā)現(xiàn)的“南海一號”宋代沉船,其裝載的陶瓷中也包含有大量德化瓷器。
明清時期,德化制瓷工藝達到頂峰,燒制的白瓷瓷胎致密,釉色純白,質潤如玉,被稱為“象牙白”“豬油白”“蔥根白”等,外銷至歐洲時深受當?shù)厝说南矏郏室脖蛔u為“中國白”。值得一提的是,明代德化白瓷工坊線上還出現(xiàn)了大量根據(jù)歐美國家下單制作的符合其審美的白瓷造型,如牛奶罐、咖啡杯、茶葉過濾器等。這些白瓷通過海上絲綢之路熱銷海外,在現(xiàn)今日本、東南亞、歐美等地的博物館及民間,都收藏著許多類似這樣的德化窯白瓷珍品。
德化白瓷表現(xiàn)最多、藝術成就較為突出的,是人物瓷塑,尤以明代瓷塑大師何朝宗的作品最為有名。其作品被日本以及東南亞的佛教國家視為神物至寶,在西歐人眼中被視為“東方藝術之精品”,其影響之廣可見一斑。
德化窯白瓷人物塑像,以觀音為主,也有民間宗教諸神,如八仙、天妃、關帝、福德正神、文昌帝君、真武帝君等。這與福建民間信仰氣氛濃郁息息相關。神靈雖眾,但其中媽祖信仰影響巨大,這件“德化窯媽祖坐像”便是這一信仰下的產物。今天在莆田、南京、長樂、泉州乃至“鄭和下西洋”活動中所停留過的多個國家和地區(qū)都發(fā)現(xiàn)有與媽祖相關的遺跡,如南京龍江天妃宮、長樂《天妃靈應之記》碑、古琉球國的上、下天妃宮等。這些是媽祖信仰跟隨船隊在國內外傳播的實例,也是海上絲綢之路促進文化交流與融合的例證。(作者為福建博物院館員)
知識鏈接
“媽祖信仰”的海外傳播
學界大多認為,媽祖為福建莆田湄洲人,姓林名默,生于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湄洲灣一漁村。據(jù)說她生前能預知海難,28歲去世后時顯靈應,濟助舟航,是沿海居民面對波云詭譎的大海時最崇敬的信仰。
“鄭和下西洋”的壯舉,推動了媽祖信仰的傳播。據(jù)記載,每次下西洋時,鄭和船隊都在福建長樂駐泊,等候東北順風開洋,并“盡誠于神明”——開展修建寺廟、宮殿,刻碑、鑄鐘等祭天妃活動,F(xiàn)收藏于長樂“鄭和史跡陳列館”的《天妃靈應之記》碑(又被稱為“鄭和碑”),其碑額及碑文便揭示了立碑目的以及媽祖信俗在海事中的積極作用。“鄭和下西洋”所停留過的國家和地區(qū),大多發(fā)現(xiàn)有與媽祖相關的遺跡,海外修建的媽祖廟宇與神祠更彰顯了其影響力。
歷經(jīng)宋、元、明三代發(fā)展,媽祖信仰從湄洲灣擴至廣東、浙江、江蘇等沿海省份以及世界各地。據(jù)統(tǒng)計,全世界現(xiàn)有媽祖廟宇5000多座,遍布26個國家和地區(qū),媽祖已成為具有世界影響的海洋保護神。(樊俊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