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 青花八寶紋盉壺
乾隆一朝(1736—1795)是清代封建社會發(fā)展的鼎盛時期,國力強盛,號稱“太平盛世”。瓷器生產(chǎn)取得了空前的繁榮,《古銅器考》一書稱贊當時的制瓷業(yè)是“有陶以來,未有今日之美備”。當時的制瓷業(yè)集我國歷朝名窯之大成,制作了許多精巧無比的瓷器,不僅官窯成就顯著,民營窯場也興旺發(fā)達。乾隆帝素好風雅,藝術(shù)造詣很深,對瓷器尤為喜好,親自過問干預瓷器生產(chǎn),對造型、釉色、紋飾都提出修改意見,有時也為當時燒造的瓷器取各類雅致的名稱,許多內(nèi)廷稿樣往往經(jīng)過他的認可方可燒造,并直接委派督陶官督造,這些在清宮內(nèi)務(wù)府造辦處的檔案中有大量翔實的記載。乾隆帝的審美情趣,對當時的瓷業(yè)生產(chǎn)、風格變化具有很大影響。此時,景德鎮(zhèn)御窯廠規(guī)模宏大,乾隆二十年以前在督陶官唐英及七品庫掌老格的管理下,不遺余力,每年燒造各種瓷器都在數(shù)十萬以上,經(jīng)過仔細篩選,送入宮中,燒出的瓷器無論是工藝技巧還是裝飾藝術(shù)都已經(jīng)達到了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地步。清代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中形容當時瓷器“至乾隆,精巧之至,幾于鬼斧神工”。
清乾隆 青花纏枝蓮托梵文酥油燈
那么對比康熙雍正兩朝,我們來看看乾隆時期的青花瓷器有什么特點:
一、胎、釉的特征。青花瓷器,乾隆比康熙、雍正時期的胎壁略厚,這是質(zhì)料粗糙之故。如果三朝相比,康熙瓷胎壁最薄,雍正次之,乾隆再次。乾隆青花的白釉,和雍正時的一樣,分青白釉和粉白釉兩類。青白釉技師高于粉白釉。所以,官窯瓷器多用青白釉,民窯則多用粉白釉。青白釉與康熙、雍正兩朝相比較,其閃青程度顯得略輕,且多現(xiàn)桔皮紋,也稱“浪浪釉”,顯得“肥腴而堅致”。粉白釉的潔白度和瑩潤度,一般比康熙瓷略差,與雍正瓷相比,則顯得更潔白。
清乾隆 青花龍紋缸
二、青花特征。乾隆初期的青花,呈色鮮艷而不穩(wěn)定,多有暈散現(xiàn)象,和雍正時青花差別不大。乾隆中期,色性穩(wěn)定,用料濃厚,鮮艷明快,藍色純正。常用于仿明康樂、宣青花,但沒有康樂、宣時所用的“蘇泥勃青”鈷料的自然流暢的凝聚效果,所繪的花紋,只用人工積點方法,顯得生硬做作,黑色斑點不像永、宣時下凹,侵入胎骨,而是浮在上面,用手撫之,沒有凹凸感覺。乾隆中后期,青花呈色“藍中泛黑,紋飾雖往往層次不清,但色澤仍然凝重沉著”。白釉面也比不上前者瑩潤肥厚,白中閃青的程度也略差。乾隆晚期,還有一種用料略薄、呈色灰暗的青花。這也是清代瓷器逐步衰退的一種體現(xiàn)。還有一種“漿胎青花”,胎質(zhì)較松軟,細幼而不堅硬。叩之,音帶瓦聲,胎色微黃,青花呈色有濃有淡,但都較為明艷,略帶紫色傾向,白釉帶乳白色,開細紋片,瑩潤明亮。
清乾隆青花礬紅海水龍紋盤 (一對)
三、造型和款識。乾隆時瓷器造型非常豐富,比康熙或雍正時都有增加。它既繼承了傳統(tǒng)的式樣,又有自己獨特的創(chuàng)作。其式樣之新穎,制作之精美纖巧,都勝于前朝。其繁多的型制,真可謂千姿百態(tài)。常見的類型有:瓶、樽、觚、罐、爐、壺、盤、碟、杯和文房瓷制用具,如筆筒、筆竿、筆洗、印色盒、鎮(zhèn)紙、水盂等,品種多樣,型制豐富。精巧的鼻煙壺也非常盛行,造型有圓形、長圓形、方形、多方形、扁形、葫蘆形等。
清乾隆 青花福壽紋扁瓶
乾隆瓷器的年款式相當多,有“大清乾隆年制”六字兩行圍雙圈豎式楷書款,也有“乾隆年制”四字兩行圍雙方框楷書款,有六字雙行圍雙圈豎式篆書款。 “大清乾隆年制”六字雙行豎式楷書款數(shù)量極少,是乾隆初期年款的一種。篆書款是乾隆年款的主流。這時的官窯篆書款,書寫筆劃均勻,粗細得宜,以直角筆劃居多,字體方正,給人以清秀工整的感覺,仿品的筆劃則非過粗就是過細,缺乏神韻。
清乾隆 青花纏枝蓮紋鋪首尊
總之,鑒定時千萬不可馬虎,一定要認真分析其造型,胎質(zhì)的堅硬細膩程度,白釉的肥厚瑩潤,紋飾繪制,青花的發(fā)色,同時也要注意年款的書寫用筆與神韻、器物的手感與重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