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瓷器的故鄉(xiāng)。在漫長的與瓷器相關的歷史長河中,壽州窯曾風靡一時。作為隋唐時漢族制造瓷器的名窯之一,從南朝至唐朝,它僅存世300余年。那些如今收藏于各地博物館的壽州窯瓷器正是其曾經輝煌的物證。1996年在肥東縣撮鎮(zhèn)鎮(zhèn)馬橋村馬橋小學出土的隋青釉盤口四系罐便是其中的精品之一。
撮鎮(zhèn)鎮(zhèn),南瀕巢湖,一座千年古鎮(zhèn)。在這方古老的土地上,孕育了從先秦到三國、兩宋、明、清及現(xiàn)代文化的歷史文明。撮鎮(zhèn)鎮(zhèn)的名字是因2000多年以前,孔子周游列國時喟然嘆曰“地多一撮,書重百城”之典故而得名。
1996年,撮鎮(zhèn)鎮(zhèn)馬橋村馬橋小學在施工時,出土了一個青瓷瓶。它乍看其貌不揚,可渾身上下卻透著古樸之美。路過的一位女教師看到后,覺得不像是當代瓷器,于是立即找了一部電話,聯(lián)系上肥東文物所的工作人員。肥東縣文物管理所所長彭余江回憶說:“當時一行人趕到時,發(fā)現(xiàn)有一個已完全被破壞的墓葬,除了這件四系罐,并沒有其他發(fā)現(xiàn),但這件東西足以讓我們興奮了,因為肥東縣直到當時也沒有發(fā)現(xiàn)一個完整的隋代墓葬,隋朝的文物也少之又少,像這樣完整的更不多見。這種罐子,在當時是生活用品,用來裝水、酒等液體。”
這是一件釉色泛青的隋代壽州窯青瓷器,盤口、束頸、溜肩、鼓腹,腹下部漸收至底,平底外撇。因為肩部裝飾有對稱的四系,所以被稱作“隋青釉盤口四系罐”。只見其盤口施釉,釉一直延伸至下腹部,湊近看可以觀察到非常細小的冰裂紋,“胎色灰白,胎質厚重、堅硬,腹以上及盤口內施青釉,腹以下漏胎;施釉不均,有淋釉和脫釉現(xiàn)象。綜合看來,它在胎、釉、造型等方面與隋代壽州窯產品相似,是一件較為典型的壽州窯早期產品。”彭余江分析說。壽州窯早期的瓷器作品有罐、四系瓶、豆、盞等,多著淡青灰色釉、青釉,釉層薄而透明,腹下部及底足不施釉。
青瓷是中國著名傳統(tǒng)瓷器的一種。“早在商周時期就出現(xiàn)了原始青瓷,歷經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發(fā)展,到東漢有了重大突破。三國兩晉南北朝后,南方和北方所燒青瓷開始各具特色。南方青瓷,一般胎質堅硬細膩,呈淡灰色,釉色晶瑩純凈,常用類冰似玉來形容。北方青瓷胎體厚重,釉面有細密的開片,釉色青中泛黃。”彭余江說道。
彭余江說,這件看似簡單的瓷器十分珍貴,但它的珍貴不單單體現(xiàn)在“國家二級文物”的標簽之上,“拂過歷史的塵埃,那段有關壽州窯的歷史、制作和使用這件瓷器時發(fā)生的再也無從知曉的往事,還有藝術之美、工匠之藝都被統(tǒng)統(tǒng)濃縮在這件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珍貴瓷器上,這才是文物讓人細思之下倍感珍貴的妙處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