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宮博物院歷代藝術(shù)館里,陳列著一件明德化窯刻玉蘭紋尊。尊高34厘米,口徑10厘米,腹徑21厘米。此器唇口、短徑、豐肩、腹部向下收斂,近底微外撇,平底。胎質(zhì)潔白細膩,釉層較薄,釉色瑩潤光亮,白中微微閃黃。器壁刻斜垂玉蘭一枝,其花含苞欲放,枝葉刻劃得非常清晰,紋痕有深有淺,線條剛勁有力,圖案布局簡練。是德化窯傳世品中少見的精品,代表了明代德化窯白瓷的工藝水平。
德化窯又稱建窯。據(jù)《飲流齋說瓷》載;“建窯在福建初設(shè)于建安后遷建陽始宋代占制者質(zhì)粗不潤釉汁干燥又名烏泥建后制者出德化色甚白而頗瑩亮亦名福窯固有紫建烏泥建白建三種白者頗似定惟無開片佳者瓷質(zhì)頗厚而表里能映見指影焉以白中閃紅色者為貴。”
明代德化窯的白瓷有其獨特風(fēng)格,它即不同于定窯白瓷,白中閃黃,又不同于景德鎮(zhèn)窯的青白瓷,白中閃青。這是因為它的胎質(zhì)里所含氧化鈦和氧化鐵,雜質(zhì)少,再加上燒成氣氛,就使釉面光澤白潤,為純白色,所以人們形容德化白瓷為象牙白,鵝毛白,豬油白等。它的胎質(zhì)細,透光性強,這是北方白瓷所不可比擬的。由于獨具濃厚的地方特色,所以德化白瓷又稱白建。白建在明代瓷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正如辛安潮、吳仁敬的《中國陶瓷史》記載:“建窯…,以白建為最佳,昔年法人呼之為‘不蘭克帝支那’譯言中國之白?芍^中國瓷器之上品。”又據(jù)記載德化窯以善制佛像著名,如如來、彌陀、觀世音、菩提、達摩等皆精品也。當時出現(xiàn)一些著名的雕塑工匠何朝宗,林朝景、張素山等,其中尤以何朝宗最為有名,現(xiàn)藏故宮博物院的明德化達摩像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明代德化窯白釉瓷器傳世品中還有一件白釉瓷蕭,器釉質(zhì)潔白瑩潤,器型規(guī)正筆直,而且能吹出優(yōu)雅的曲子來,也是一件難得的藝術(shù)珍品。明代德化窯瓷器的造型極其豐富,有盤、碗、瓶、爐、壺、鼎、尊、簫、杯、塑像等,壺的式樣就有扁壺、瓜式壺、蟠螭壺等,其中瓜式小壺,清代仍然燒制。
德化窯燒瓷歷史悠久。1976年考古工作者對福建屈斗宮窯址進行發(fā)掘,獲得六千件標本,判明它始于宋終于元,所燒瓷器還外銷。宋代燒制青白瓷為主,白瓷已有生產(chǎn),明代燒造白瓷為主,為最盛時期,以刻、劃、印等方法裝飾,也有光素?zé)o紋的器物。到了清代早期仍很盛,所仿犀角杯、雕梅花最有名,故又名梅花杯,清脆不堅。清中葉以后逐漸衰落。多年來,在亞洲一些國家古遺址里,出土不少宋元時期德化窯白瓷,充分說明德化白瓷當時不僅國內(nèi)有名,而且在亞洲一些國家也很有影響,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貢獻。
(原載《福建工藝美術(shù)》198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