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州窯,也稱淮南窯,距今約有1400年的歷史,存世僅有350年。1989年5月3日,一件在原合肥郊區(qū)義興鄉(xiāng)梁河塘郢村出土的隋代壽州窯六系青釉盤口壺,雖經(jīng)1000多年的滄桑,卻保存完好,為研究壽州窯的專家們提供了珍貴實物,也讓現(xiàn)代的人們直觀地看到1000多年前流行于江淮地區(qū)的瓷器模樣。
壽州窯地跨古壽、濠兩州(即今天的鳳陽縣和淮南市等地),從東至西,長約80余公里,時代從南朝的陳經(jīng)隋至唐末,歷經(jīng)350年左右。1981年,壽州窯遺址被公布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躍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因為這個區(qū)域在唐朝時屬于壽州,所以被稱作壽州窯。經(jīng)隋代的工藝演進,至盛唐時,壽州窯始燒黃釉瓷器,并逐漸達到頂峰。主要燒黃釉瓷和少量黑釉瓷,產(chǎn)品有碗、盤、杯、盞、缽、枕、注子、玩具等。唐中晚期,窯口日趨沒落。”市文物管理處工作人員、館員夏騰告訴記者,F(xiàn)代人對壽州窯知曉程度并不高,有的甚至沒有聽說過,但在1000多年前,壽州窯的瓷器卻十分名貴、暢銷。夏騰說,壽州窯是隋唐時漢族制瓷名窯之一,壽州窯的產(chǎn)品以青瓷為名、以首創(chuàng)黃釉瓷而著稱于世。
這件目前收藏于市文物管理處的六系青釉盤口壺看上去樸實無華,深盤口,細頸,流肩,鼓腹,平底。細看其身,只見這盤口壺灰白夾沙胎,腹部以上施青釉,釉色青中泛黃,沒有任何紋飾。青釉是中國瓷器著名的傳統(tǒng)顏色釉,而古代南方青釉,亦是瓷器最早的顏色釉。“隋朝壽州窯燒造的器物雖以青釉瓷為主,但也有青灰色、青中帶綠和青中帶黃釉色出現(xiàn)。釉色透明度較差,釉層厚薄不均勻。這件瓷器的施釉方法基本同北方窯相似,器皿施釉只及腹下不到底。”夏騰說道。
盤口壺是東漢至唐代流行的一種陶瓷器,從瓷器的形制看來,盤口壺在東晉以后,盤口加大,頸增高,腹部修長,外口沿領(lǐng)也加高;各部位比例協(xié)調(diào),線條柔和,造型優(yōu)美,重心向下,放置平穩(wěn)。南朝時壺身瘦長,至底漸斂,頸長,多橋形系。隋代壺體更加瘦長,盤口高而微撇,頸長且直,腹呈橢圓形,條狀系。“盤口壺,肩部多附四系,但這件卻很特別,肩部有六系,其中兩側(cè)各有兩個,是比較少見的。”
·本報記者 方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