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是紫砂茗壺的興旺成熟期,名手輩出,代有精品。至今有實物遺存并有制作者記載的,當(dāng)屬明正德年間的紫砂壺名師供春,供春之壺,制品很少,留傳后世的更是鳳毛麟角。自從供春樹癭壺問世以后,繼起的名家有董翰、趙梁、元暢、時鵬,稱為“四大家”
李仲芳制作的紫砂壺
四大家以后有李養(yǎng)心,號茂林,也是明萬歷時名藝人。他善于制作小圓壺,世稱“名玩”。他在兄弟輩中排行第四,故又以“小圓壺李四老官”得名。起初,名家壺坯都附入缸窯燒造,沒有用匣缽封閉起來,因而都“不免沾缸坦釉淚。”從李茂林開始,“壺乃另作瓦缶,囊閉入陶穴”,從而防治了紫砂壺的粘染釉淚。
相傳供春曾經(jīng)帶過一個徒弟,他把制壺技藝毫無保留地傳給了他。這個徒弟叫時大彬。時大彬既繼承了供春制壺地傳統(tǒng),又創(chuàng)造出自己地特色。他淘土為壺,有時雜以砂土,作品時見巧思,出人意外。他開始制作地時候還只是單純地模仿供春,以大壺為主,后來和當(dāng)時著名文人王世貞、陳繼儒等交往,突破了老師地樊籬而多做小壺,更加符合文人地美學(xué)趣味,因此當(dāng)時就有“千奇萬狀信出手”、“宮中艷說大彬壺”這類推崇的詩句。時大彬也有兩個徒弟叫徐友泉和李仲芳,都行大,因而又有“壺家妙手稱三大”的說法。李仲芳,其藝術(shù)成就與師父不相上下。
紫砂茶具的制作,已經(jīng)有簡單樸素而漸趨文巧。李仲芳父主張復(fù)古,極力“督其敦古”;李仲芳是主張趨新,不同意敦古的意見。父子爭論激勵。據(jù)傳,有次仲芳做好一把壺,急忙送到父親面前問道:“老兄,這個如何?”從此,人們稱仲芳壺為“老兄壺”。據(jù)文獻記載,仲芳“后入金壇,卒以文巧相竟。”《陽羨茗壺賦》評論李仲芳有“仲芳骨勝而秀出刀鐫”之語,可見其壺藝技法的精絕。至于徐友泉的作品,則又別具一格,他喜歡仿效古代瓷器尊罍的形制。造型式樣較多,而且泥色也變化多端。文獻上評論他的作品是“種種變異,別出心裁”。和上述“三大”同時或稍后的名手,有歐正春、邵文金、邵文銀、蔣時英、陳俊卿、沈君用、陳用卿、陳仲美、陳和之、承從云、沈子澈、惠孟臣、陳子畦等人,爭奇斗艷,壺式千姿百態(tài),制作了許多超越古人的作品,都為人們所寶重喜歡。
明代的紫砂杯與紫砂壺,不但式樣變化多端,壺形大小也很不相同。大體上說,明萬歷之前,好尚大壺;萬歷之后,壺形日漸縮小。時大彬自他游婁東和諸名士交接之后,才改作小壺。以后徐友泉諸家,更向這一方面推進,從“盈尺兮豐隆”轉(zhuǎn)向“徑寸而平柢”一途。明末清初更有陳子畦、惠孟臣都是“小壺精妙”、“各擅勝場”的名手。壺形由大而小,不得不承認決定于士大夫飲茶趣味和習(xí)慣的改變,逐步走進千家萬戶,集家居裝飾、實用性、藝術(shù)性為一身,得到人們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