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龍泉窯青瓷鳳耳瓶,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該瓶系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龍泉窯珍品,展現(xiàn)了宋代瓷器的素凈優(yōu)雅
廣東河源 胡茂全
筆者去年國慶節(jié)去臺灣旅游,在臺北故宮(微博)博物院見到一件南宋龍泉窯青瓷鳳耳瓶。
筆者素對歷史文物感興趣,急湊首扶鏡仔細察看文字資料:瓶高25.5公分,口徑9.4公分,足徑9.6公分,重1270公克。該南宋龍泉窯青瓷鳳耳瓶,盤口,直頸、直腹形成二階式的瓶身,在直頸的雙側(cè)加上雙鳳或雙龍耳,這種造型在宋朝始有之。頸與腹成二階段平直線,呈現(xiàn)的是最為平實無奇的線條,但也是最扎實穩(wěn)定的組合。在頸部配上由模合成型的半身立體而華麗的雙鳳耳,以盤口作為視線的重點,盤口外緣略凸銳,盤面積釉厚,呈現(xiàn)出靈巧而豐潤的盤口面,使它顯出無比穩(wěn)重與尊貴的格調(diào)。這種造型有各種大小不同尺寸,由宋一直到明初都陸續(xù)地燒造著,唯以宋朝在造型與釉色最為精美。
回到住所,筆者又上網(wǎng)搜索此件寶物的來歷,此類貫耳瓶為陳設用瓷,流行于宋代,造型來源于漢代貴族燕樂所用的投壺。
宋代瓷器以素凈優(yōu)雅為美。青瓷以河南汝窯的天青、浙江官窯的粉青、龍泉窯的梅子青、陜西耀州窯的橄欖青為主,并分別有刻花、印花的裝飾,而凝斂瑩澤的釉面隱現(xiàn)如蟹爪、如冰裂的開片,增添靜穆中的雅趣。“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是唐代詩人陸龜蒙贊美越窯秘色瓷的千古佳句,但筆者認為用它來形容南宋龍泉青瓷更加貼切。
龍泉窯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窯場,以生產(chǎn)青瓷聞名遐邇。由于在北宋中晚期深受越窯和汝窯的影響,加上大量制瓷工匠南宋時南徙,把制瓷技藝傳入龍泉山區(qū),龍泉窯在吸收并銳意創(chuàng)新的基礎上,無論生產(chǎn)規(guī)模、燒造技術(shù)還是裝飾工藝等方面都達到了青瓷生產(chǎn)的歷史高峰。特別是粉青、梅子青等瑩潤如玉精美瓷器的燒制問世,更使龍泉窯青瓷聲名鵲起。
北宋時期龍泉青瓷尚保留著仿越窯、甌窯和婺州窯的遺風,釉呈淺青色,薄而光亮。南宋中期以后,完全形成自身的特點,以粉青和梅子青釉著稱于世,這兩種釉是龍泉青瓷中最名貴的品種。從工藝學角度分析,粉青和梅子青釉是一種石灰堿釉。這種釉在高溫中黏度較大,流動性較小,適宜掛厚釉。這種厚釉層中含有大量小氣泡和未完全熔化的石英顆粒,當光線射入釉層時,釉面會使光線發(fā)生強烈散射,呈現(xiàn)出一種柔和淡雅如冰似玉的美感。
南宋時期的龍泉青瓷已走向成熟。窯工們運用多次上釉的方法,使器物呈現(xiàn)出一種溫潤滋厚的感覺,其中以粉青和梅子青為最佳釉色。粉青釉外觀柔和淡雅,猶如青玉,梅子青釉外觀青翠欲滴,可與翡翠媲美。在釉層失透的情況下,北宋時期盛行的刻、劃花裝飾不再使用,堆塑浮雕技法應運而生,這種鳳耳、魚耳便成了龍泉青瓷特有的裝飾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