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內(nèi)沙布爾出土的越窯青瓷甌
越窯青瓷男胡俑 西晉
越窯青瓷女胡俑 西晉
“千峰翠色中國越窯青瓷特展”16日在寧波博物館開幕。展覽將持續(xù)至2012年2月底。此次展覽將當年由越窯窯場輸往大江南北,而今在全國各地重要遺址與文化遺存中陸續(xù)出土的100余件(組)各時期越窯青瓷遺珍予以集中展示,這是全國有代表性的越窯首次回家團聚。唐代詩人陸龜蒙曾稱贊越窯秘色青瓷:“九秋風(fēng)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
寧波 瓷器燒成的“鼻祖之地”
越窯青瓷是寧紹平原上最明亮的一抹色彩。它曾經(jīng)青翠了一千年,它曾經(jīng)消失了九百年。
“九秋風(fēng)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越窯之名最早見于唐代陸龜蒙的《秘色越器》。
“這句詩就是用來形容越窯青瓷蒼翠、疊翠的色澤之美。”中國古陶瓷學(xué)會會長王莉英說,“根據(jù)文獻記載,過去都認為越窯青瓷起于唐代。”但是隨著考古發(fā)掘和成果不斷出現(xiàn),“我們找到越窯的源在浙東地區(qū),實際早在商周時期就燒制成了原始青瓷。”
被稱為“母親瓷”的越窯青瓷在商周時期燒成原始青瓷。東漢時,中國最早的瓷器在越窯的龍窯里燒制成功。唐代以上林湖為中心越窯燒造達到了鼎盛時期。
彼時,釉面青碧、晶瑩潤澤的越窯青瓷上貢朝廷,下供庶民,越窯亦成為全國六大青瓷名窯之首。不僅如此,當時大量燒制的“秘色瓷”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遠銷亞、非、歐。
“我國瓷器燒成的鼻祖地方就是浙江,尤其是浙東地區(qū)。”王莉英說,寧波是越窯青瓷的發(fā)祥地,慈溪上林湖區(qū)域更是越窯青瓷的中心產(chǎn)地。
回歸 百余青瓷遺珍“回家團聚”
越窯窯火熄滅900余年后的今天,當年由窯場輸往大江南北的青瓷遺珍“回家了”。
千年等一回,16日“千峰翠色中國越窯青瓷特展”在寧波博物館開展,“這個展覽用系統(tǒng)的陳列手法來集中展示越窯青瓷發(fā)展史。”王莉英介紹道。
本次展覽將展示在全國各地重要遺址與文化遺存中陸續(xù)出土的100余件各時期越窯青瓷遺珍,它們來自全國7省12市(縣)24家文博單位,其中有六朝古都南京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名器越窯青瓷卣,有吳越國王錢氏家族自用的“秘色瓷”越窯青瓷花口碗,還有遙遠大漠遼國皇族公主享用的珍品越窯青瓷劃花鸚鵡紋碗,還有在伊朗內(nèi)沙布爾出土、幾經(jīng)輾轉(zhuǎn)回到家鄉(xiāng)的越窯青瓷甌……“能深深體會到越窯青瓷之美,造型優(yōu)雅大度,色澤晶瑩潤澤。”說到本次展覽,王莉英用了三個詞來概括,“系統(tǒng)的,高端的,空前的中國越窯青瓷展。”
細品 秘色青瓷里的千峰翠色
在百余件展品中,王莉英特別提到了1983年9月在余杭出土的一件商代的原始瓷圜底罐,“釉比較薄,江南的泥土比較濕,受了腐蝕,釉色不大看得出來了,但是它已經(jīng)和陶不一樣,具備了瓷的基本條件。”
東漢中晚期,寧紹平原的窯工們燒制出了一種胎質(zhì)堅硬致密,釉層光潔瑩潤,擊之聲如金石的青瓷,被稱為成熟瓷器。浙江奉化白杜熹平四年(公元175年)紀年墓出土的一組青瓷器,堪稱東漢成熟青瓷的代表。在這次展覽中,1978年在奉化白杜出土的越窯青瓷堆貼繩索紋罐就是東漢熹平四年的,記者看到,堆貼繩索紋罐肩到上腹部貼刻繩索乳釘紋,還有凸起的繩索結(jié)鈕,通體都是青綠色釉,煞是好看。
在眾多展品中,同是西晉時期的越窯青瓷男胡俑和女胡俑特別有趣,只見男胡俑頭戴尖頂翻蓋卷唇帽,雙眼皮,翹著胡須,身穿大襟長袍,右手握著劍,左手執(zhí)著盾,跪坐,比例勻稱,神態(tài)肅穆。女胡俑則頭飾發(fā)髻,大眼,高鼻,小嘴,雙耳還戴有珠狀耳釘。臉部豐滿圓潤,目光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