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平,一個普通的女子,一個從鄉(xiāng)村走出來的湘妹子,熟悉她的人,無不為她充滿傳奇色彩的經(jīng)歷賛嘆不已。
十七歲那年,對于許多女孩子來說,是一首詩,是一曲歌,是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無限憧憬。而劉艷平呢,則是一個偶然的奇遇,改變了她截然不同的人生。
文革期間,劉艷平本著對齊白石老人的熱愛,以及對藝術(shù)品的愛好,先后在鄉(xiāng)親家中的柴房、牛欄等地方,搶救了不少齊白石早年的竹雕作品。她首次的發(fā)現(xiàn)是在胡家沖蓮花一隊胡道林家中,看見落款“白石”的《牧童和!返牡窕ㄏ茨樇,雕刻精美,形象生動。她心中一動,意識到藝術(shù)大師齊白石早年作品的巨大價值,于是產(chǎn)生了收藏的沖動,回家后同父母商量,得到了父母的支持,開始了收集齊白石竹雕的漫長歷程。
接下來的事情發(fā)展頗為神奇,接二連三的驚喜不斷出現(xiàn)。收集竹雕木雕的過程中,在白石鋪一老農(nóng)的牛欄屋里,發(fā)現(xiàn)十二塊破損嚴重,依稀雕刻著神話故事、戲劇人物的雕花板。起初她請求老農(nóng)將這些破板子“轉(zhuǎn)讓”給她,老農(nóng)一聽,皺著眉頭說:“飯都沒得吃,你還有心思玩這破板子?”劉艷平心意已定,又說:“我用兩筒米來換你這些破板子怎樣?”老農(nóng)不假思索地說:“那還用說什么!”這次的收獲讓她找到了收集竹雕的方法。在文革那段缺衣缺食的年代里,用糧食來換齊白石竹雕不愧為是不是辦法的辦法。
為了找到齊白石的竹雕,她不辭勞苦,翻山越嶺到處行走,無論道路多么遙遠,她都要親自登門造訪,想盡辦法得到“寶物”。尋寶過程雖艱苦,功夫不負有心人,幾十年的收集整理,她在收集齊白石的竹雕、詩、書、畫、印方面的收藏達到了個人收藏之最。齊白石的竹木雕作品目前絕大多數(shù)都集中在劉艷平個人手中,連國家收藏在這方向目前也仍然是空白。常常有人提出高價散買小件齊白石竹木雕,但都被劉婉言拒絕了,要知道現(xiàn)在一件齊白石個人作品擺件一件的市場價格就在百萬元至幾百萬元左右,如果在境外拍賣價格可能還會更高,可貴的是幾十年來至今從沒有一件齊白石竹木雕作品從劉艷平女士手里流出去。這是劉艷平身上特殊的社會責任感,大家都知道竹木器是很難長期保存的,它容易長蟲,容易損傷,而這批東西多到國家也要專門建管才能全部展示完全的,目前仍需要大面積的地方來保存這批藝術(shù)品的,這么多年始終堅守如一對于個人收藏來說真是實屬不易。幾十年來它就是劉艷平身上稱重的一個包袱,劉艷平希望能有一天交給國家來保護它。其他大師級作品和古畫作品收藏在她眼里都不足為奇,可是在文物專家眼里也是大有看頭價值不可估量的。劉身上散發(fā)出來的更多的是一種精神層次的東西,是一種許多擁有大把鈔票的大腕們終生也難以理解參透的東西。
八十年代初,劉艷平南下廣州,1985年開了第一家畫廊,先后舉辦了齊白石部分作品。她熱愛學習,努力鉆研,先后拜師關山月、黎雄才,尤其拜著名鑒定家蘇根春、朱家溍、史樹青、謝稚柳等名家為師,并且與齊白石弟子盧師白,以及齊白石的后人齊良遲(四子)、齊良末(七子)、齊金平(長孫)、齊仁來(八孫)、齊靈根(幼孫)、齊耕夫(長曾孫)來往密切,友情深厚。劉艷平從他們手中收購了大量齊白石的精品之作。在此過程中,還涉獵瓷器、玉器,繪畫作品包括元代王冕的梅花、明代揚州八怪的山水花鳥、清代四王的山水、鄭板橋的墨竹等等。近代吳昌碩、高劍父、傅抱石、張大千、李可染、關山月、黎雄才等人的作品。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收藏家,劉艷平為了收集到珍貴藝術(shù)品,往往沒有時間和空間上的界限,只要聽說或者出現(xiàn)某種珍品,她總是不遠千里去尋找。
十幾年前,劉艷平去四川阿壩附近山區(qū)收集藏作品,偶然發(fā)現(xiàn)了一種失傳已久的中藥資源。那是緣份的契機,是老天有意的安排,是天賜的吉祥物。在2004年她開始著手做開發(fā)這一資源的準備,這就是古代的“雪蠶”,失傳多年的森林冬蟲夏草。森林蟲草是一種高濃縮成份的冬蟲夏草,成份高于現(xiàn)今一切其他產(chǎn)地蟲草。“雪蠶”亦名“冰蠶”,分別有雪蠶、冰蠶、雪蛆、冰蛆等名稱。劉艷平這樣一個傳統(tǒng)的人、酒香不怕巷子深,細水長流的經(jīng)營方式開起了蟲草公司,她的唯一產(chǎn)品,就是這種藥材就是稀缺的“森林冬蟲夏草”。如果說外人說她能做得不錯,那主要是以質(zhì)量取勝,蟲草行當多年打滾的人都說沒有見過會這樣賣蟲草的————蟲草十足全干(太干就容易碎,商家損失一般會很大),不加重,很難找到插竹簽的,從不染色,無論多與否好與壞,都絕不參半點假加半點添加劑,足金足兩且每一次都必定拋稱給客人。所以說有人說她根本不是做商人的材料,實在的過了份了,她就是這樣一個實實在在,這就是劉艷平的真我本色。
劉艷平樂善誠懇,豁達豪爽,她把名貴藥材自己動手藥制后無償奉送給尊敬的老師、朋友、同行中人,讓他們在享受健康的同時,更深深的體會到珍貴的友誼。她天生的仁愛精神促使她不停地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包括孤寡老人、生活貧困者給予了經(jīng)濟上和精神上的支持。她在故鄉(xiāng)湘潭積極于公益事業(yè),捐款修建學校、祠堂、廟宇、公路等等。她在挖掘、保護民俗藝術(shù),以及在中醫(yī)學的不斷探索中作出了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