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鑒定5000件,80%是贗品。”近日,寶瑞通典當行公布的統計數字讓眾多藏友唏噓不已。
華夏典當行每周二、周日開設藝術品典當融資業(yè)務,平均每周鑒定藝術藏品30人次,50余件。據華夏典當行透露,拿來鑒定的藝術藏品中,90%以上為贗品,每月鑒定200件藏品,則僅有20件左右真品,贗品主要以字畫、瓷器、玉器居多。
日前筆者在一家知名典當行的鑒定現場看到,前來鑒定的藏友絡繹不絕,鑒定前往往都是信心滿滿,但聽了專家意見后還能喜笑顏開的卻沒有幾個。其中,被某藏友奉為珍寶的大塊和田玉籽料,實際為染色處理所得,沒有任何收藏價值,最后收藏者自己只得自嘲地說:“那還不如拿回家腌咸菜”。
而看似出土的青銅鎏金佛像,實則為現代仿品,不但整體造型呆板、比例失調,連銅銹都是用酸腐蝕出來的;其它如壓制琥珀、染色的翡翠、珊瑚以及動物骨骼仿制的象牙制品等贗品不勝枚舉。
資深鑒定專家于本生認為,近年來,民間收藏熱持續(xù)升溫,廣大的收藏參與者抱著各種不同心態(tài)進入藏市,有的完全是出于個人愛好,有的斥巨資購買所謂“稀缺資源”,當然,盼望藉此一夜暴富的也不在少數。
不過,于本生建議,無論面對珠寶翠鉆、瓷器字畫,還是其它雜項,都要擺正一個收藏的心態(tài),首先是興趣和愛好,即使是一些不可再生資源已經達到了一日一價的地步,也不要抱有“撿漏”和一夜暴富的心態(tài);其次,要不斷提高自己在收藏方面的知識,多去博物館觀摩,在增加歷史知識的同時還要能識別一些基本的造假手段。越是面對火熱的收藏市場越要保持一顆平靜的心,避免盲目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