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最近重溫二月河的《康熙王朝》,聯系到企業(yè)變革管理的話,我們先描述一下康熙撤藩的相關內容:
三藩由來:清廷為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推行“以漢治漢”的方略,封耿仲明為靖南王、尚可喜為平南王;命吳三桂率軍進攻四川、云南,尚可喜、耿仲明率軍進攻江西、廣東等地。耿仲明卒于進軍途中,其子耿繼茂襲靖南王。南方略定后,清廷出于軍事需要,命吳三桂、尚可喜、耿繼茂(卒后其子耿精忠嗣)分鎮(zhèn)云南、廣東、福建,并稱三藩;
朝議撤藩:從長遠看,撤藩是肯定的,康熙希望迅速撤藩的決策朝臣絕大多數反對,包括索額圖等重臣,而支持迅速撤藩的只有大臣明珠和陳廷敬、朱國治等;孝莊太后認為三藩年事已高,應該等待時機,三藩藩主死亡后三藩自然消失,不應激化為戰(zhàn)爭,孝莊勸康熙說“圣君一半是勇氣,一半是耐力”。但是康熙力排眾意,執(zhí)意決定撤藩,他說:"今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如先發(fā)"。
撤藩過程:康熙撤藩的決定一石激起千層浪、"東西南北,在在鼎沸",京城里有楊起隆舉事,宮內有太監(jiān)內應,京城附近察哈爾叛亂,同時,先后發(fā)生京師大地震、太和殿火災,康熙帝愛后赫舍里氏崩;吳三桂起兵云南,尚可喜、耿精忠接應,三藩軍隊勢如破竹入四川、湖南、湖北;而山西王輔臣坐山觀虎斗,不聽朝廷調遣;從清朝統(tǒng)一全國開始的幾十年里,由于長期無戰(zhàn)事和訓練不力,清朝多數部隊戰(zhàn)斗力不強。真可謂朝里朝外,外叛內變,雷火地震,天災人禍。一時間人心惶惶,京師不少官員甚至將家眷送到江南鄉(xiāng)里。此時,康熙處于進退維谷之中,是安撫三藩還是堅定撤藩,索額圖認為朝廷處于危機之中,且無勝算,應該殺明珠、周培公,安撫吳三桂;康熙的撤藩進入最困難的時期,包括他本人也對成功充滿懷疑,于是命四位大臣輔政,自己退居盛京,下罪己詔;再關鍵時刻,孝莊激勵康熙:“大清最大的危難不在邊關和內亂的太監(jiān),而是在你(康熙)的心里”
撤藩結果:在孝莊的支持下,康熙重整信心,啟用周培公平定察哈爾叛軍,打敗王輔臣,為了安定軍心民心,康熙每天游景山,觀騎射。有人諷諫,康熙置若罔聞。康熙由此堅定決心,從容應對,穩(wěn)定大局,經過前方將士8年的奮斗,終于平定三藩。
平定三藩是清朝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其經歷的困難之大、時間之長、耗費的物資之多都是驚人的。電視劇“康熙王朝”中康熙撤藩給我們清晰地展示了一個國家中央集權的變革過程,這個過程同樣對企業(yè)家推動企業(yè)內部的管理變革也具有借鑒意義。
著名企管專家譚小芳老師(官網www.tanxiaofang.com)了解到,30年前,躋身于財富100強的企業(yè)有三分之一被淘汰出局,同樣是巨型企業(yè),為什么有的企業(yè)能夠長久不衰,有的企業(yè)卻困難重重,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變革。我們的企業(yè)必須從盲目感覺的夢境中走出來,隨時認清自己所處的階段和環(huán)境,隨著企業(yè)的發(fā)展不失時機地、積極主動地、分階段地、腳踏實地地進行管理變革,我們的企業(yè)才能真正走向成熟,才有可能在參與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競爭中獲勝。
但是,多數企業(yè)認為,企業(yè)有了問題才需要進行管理變革,更多的人則把管理變革當成是一劑扭虧為盈的藥方。事實上,管理變革的最終目的,并不僅限于扭虧為盈等短期行為,更重要的是通過變革,使企業(yè)對變化萬千的外部環(huán)境作出快速的反應,以確保企業(yè)能在激烈的競爭中保持優(yōu)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