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利拍品 明宣德 青花輪扁壺
除了藝術品本身的價值,近年來中國藝術品拍價節(jié)節(jié)走高也反映出藏家看好中國市場的未來潛力。在《砥柱銘》創(chuàng)造紀錄之前,中國藝術品拍賣的世界紀錄屬于2005年倫敦佳士得拍賣的元青花鬼谷下山,當時成交價折合人民幣2.3億元。
收藏家馬未都曾表示,藝術品拍賣價屢創(chuàng)新高,肯定跟現(xiàn)在一段時期的經濟市場有關系,其他兩個市場:一個是股市,一個是樓市,這兩個市場基本資金都不再進入,資金轉移到藝術品市場,這是一個很正常的現(xiàn)象。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趙力則認為,中國的藝術品市場在后金融危機時代逆勢上揚,并不是因為股市、樓市不好了錢才涌進藝術品市場,這不是主流。實際上,從2003年開始,個人財富進入一個快速增長期,中國的高凈值財富人群或機構買家開始關注藝術品,他們進入市場,把購買藝術品看做一種平衡投資的新理財方式甚至是生活方式,藝術品投資概念也開始形成。在趙力看來,不管是收藏還是投資,財富人群進入市場的方式并不重要,“藝術品不同于股票、房子,它有很強的精神吸附力,其效果比戀愛持久。”
在中國的財富人群中,出現(xiàn)這種心理轉變的人越來越多。收藏家劉益謙在2009年的秋拍中,一人就向藝術品市場砸了4個億,以1.69億元成交的明代畫家吳彬的《十八應真圖卷》、6171萬元的宋徽宗《寫生珍禽圖》、8578萬元的乾隆御制紫檀“水波云龍”寶座等一批中國藝術品,拍賣中連破紀錄,均被他收入囊中。而他曾表示,這并不是為了投資賺錢,他已經籌劃在上海建立私人博物館。
藝術品市場上擲千金得萬金的故事比比皆是。這個曾經在普通人眼中高深莫測、遙不可及的市場,如今華麗高調地出現(xiàn)在大眾面前,并憑借其難以抵擋的高回報率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中國財富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