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元至明初製「黑漆嵌螺鈿仕女圖九瓣菱口盤」巧奪天工
一個人的珍藏只是一種嗜好,一群人的珍藏卻能連綿歷史的長河。成立至今已五十週年,雲(yún)集不少著名收藏家的敏求精舍,每五年都會舉辦大型展覽,與眾樂樂,分享收藏所得。展覽名為「博古存珍」,參觀過整個展覽,就恍如瀏覽了一次自古至今的中國文化歷史歷程。
340件文物涵蓋各朝代
這次展覽共有三百四十件文物之多,種類包括書畫、陶瓷、玉器、銅器、金銀器、漆器、竹木角雕、玻璃、鼻煙壺、傢具、文房雅玩等,涵蓋各個朝代的工藝品特色。其中陶瓷展品由最早的新石器時代,到唐三彩,宋代各個名,元代青花,到明清的釉下彩、粉彩及瑯彩,都能讓觀者細(xì)看我國手工藝由原始到精緻的演變。
香港藝術(shù)館館長(中國文物)李穎莊介紹説,敏求精捨得成員大都愛好文化藝術(shù),這班志同道合的朋友一九六○年成立了敏求精舍,開始時會員間只是舉行一些交流活動,大家?guī)Ц髯缘牟仄坊ハ嘤^摩,到了一九六六年,該精舍首次與香港藝術(shù)館合作舉行展覽,之後便每五年舉辦一次,過往大都是專題展如陶瓷等;該舍也推出刊物及研究,在國際上有一定名氣。
陶瓷方面,李穎莊介紹説,有遠(yuǎn)在西周時期的作品,上面還有印文,例如「蛋殼黑陶杯」,杯身薄透,展現(xiàn)山東龍山文化的特質(zhì)。到了漢代,一些陶器人物、用具都有上彩,當(dāng)時大都是低溫釉,部分器物用啡綠色釉,模倣青銅器的色澤,F(xiàn)場又展出了不少唐三彩的作品,如「三彩陶馬」、一對「三彩陶牛」等,反映了唐代這種複雜的陶藝文化。其中上了較多青色釉的「三彩貼花鳳首陶壺」,受到波斯金銀器的風(fēng)格影響,玻璃製品也有類似造型作品,而壺口的蓮珠紋也受到波斯紋樣影響。北宋至金朝的青釉,帶有氣泡,如展出的「汝青釉筆洗」,專門給宮廷用,非常講究。青釉作品全世界只有七十件完整的,以臺北故宮收藏最多,本港則有羅桂祥收藏。
玻璃蓋碗全球僅三件
南宋的官在製作過程中有誤,釉與陶器收縮的速度不同,遂發(fā)現(xiàn)了冰裂紋。到了元代,更成功研製青花及釉裡紅;明代的禦由青花燒成了鬥彩;清代陶瓷發(fā)展更達(dá)到高峰,皆因乾隆喜愛。當(dāng)時用不同物料製成倣石的釉彩,還有以銅胎製成的瑯等。
玻璃方面,到了清代才發(fā)展得較快,由一些傳教士把西洋科技帶來中國,在雍正時期已在宮廷中設(shè)玻璃作坊,現(xiàn)場展出的「透明淺藍(lán)玻璃描金螭龍紋壽字蓋碗」,非常珍貴,全世界同樣的只有三件。
展覽還包括一些漆器工藝品,我國的雕漆工藝,不少都有鑲嵌螺鈿,那些螺鈿是將貝殼煮軟,切成薄片,再按圖樣逐片拼貼上去,之後再上漆、打磨,這種工藝在宋元明清都很流行,而日本、越南、韓國等鄰國的鑲嵌螺鈿工藝,都是學(xué)自我國。現(xiàn)場展出的「黑漆嵌螺鈿仕女圖九瓣菱口盤」便是製作精巧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