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國式管理,首先要明確什么是"管理",其次要了解什么是"中國",最后還要弄清什么是中國"式"?簡而言之:管理是本源,中國是系統(tǒng),"式"是模式。中國式管理起源于中國的歷史遺產(chǎn),根植于中國的人群組織,立論于中國的風土人情,篤行于中國管理者的思想之中。從傳統(tǒng)文化的維度來看,"式"更趨于個人道德修養(yǎng)而非科學管理體系。于是,儒家"正己、修身、齊家"的"家天下"價值觀、道家"無為之治"的終極愿景、佛家 "因果報應"的思維體系以及"內(nèi)圣外王"的成就動機成為中國管理思想的標準和主線。
"美國式管理"在泰勒科學管理的基礎上多元發(fā)揚,"德國式管理"離不開韋伯的行政色彩,"法國式管理"揮之不去法約爾的管理職能,"日本式管理"脫不了集體主義的恥感文化。中國式管理最早由臺灣交通大學的曾仕強教授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其專著即《中國管理哲學》。管理哲學是指管理者對待人和事的根本看法,以及運用這些觀念來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論。從研究管理的目的性、規(guī)律性、系統(tǒng)性、可行性、時空性以及動態(tài)性等方面入手,從更廣的視角研究管理的基本問題。中國有別于其它國家與民族的特色也正是中國企業(yè)參與國際競爭的核心競爭力所在。中國想要產(chǎn)生世界級的國際企業(yè),需要具有中國特色的管理理論的支撐,這正是中國式管理肩負的歷史使命。歸根到底,中國式管理的實質是中國的管理哲學,無論"概念層"的思辨哲學或者"技術層"的處世哲學,而并非某些人所鼓吹的中國管理科學。曾仕強也坦陳:"從管理科學看沒有中國式管理,從管理哲學來看又有中國式管理。"因為管理科學沒有國界之分,各國都在應用相同的管理科學方法,但卻因文化的差異使得管理哲學存在很大的差別。既然中國式管理不能體現(xiàn)中國的管理科學,那又應該用什么來代表呢?
在中國科學管理的實踐中,我們于到底選擇西學還是中學的模式上爭論不休、飄搖不定,"體用"紛爭延續(xù)了百年。日本管理界卻從一而終:走先僵化"接受 ",再固化"運用",最后"優(yōu)化"改良形成特有的"日本化"管理體系的道路。因此,中國科學管理的形成走了不少彎路,付了不少學費。微軟前中國區(qū)總裁唐駿曾直言不諱地指出:"中國的企業(yè)缺乏一套規(guī)范化的管理體系,它們需要規(guī)范和平臺。不過,目前很多在中國的企業(yè)還很難做到這點。"所以,這導致中國傳統(tǒng)的管理思想和西方管理思想的中國化融合進程中出現(xiàn)了一個非常尷尬的現(xiàn)象:一方面,自己的傳統(tǒng)管理的哲學被忽略、被拋棄;另一方面,西方的現(xiàn)代科學管理制度又沒有完全融合進本國的文化模式,被生搬、被硬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國化管理的實質是在中外制度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融合東西方的思想,找到適合中國企業(yè)發(fā)展的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