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是歷史的足跡,以點點滴滴的形式記錄了人類社會的進程。雖然說元朝統治不過百年,但是卻給世人留下了極為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18日上午,“走向輝煌——元代文物精品特展”大型專題文物精品展在內蒙古博物院開幕,此次展覽匯聚了內蒙古自治區(qū)各地發(fā)現的元代文物100多件(組),這些文物訴說著蒙元時期草原文明的燦爛輝煌。
大安閣模型再現元代恢弘氣勢
走進展廳,第一眼看見的就是擺放于展廳門口的大量建筑構件,這些柱子、房梁、墻體等仿佛在向世人訴說著元代建筑的別具特色。再向里走,就是按照1:40比例制作的元代大安閣模型。雖說是模型,但是美輪美奐的工藝毫不遜色于真正的建筑。
據介紹,大安閣為元上都的正殿。史料記載,大安閣為拆遷宋代原熙春閣仿建,雄偉壯觀,金碧輝煌。它是元代皇帝處理朝政,接見外國使節(jié)之所。元世祖忽必烈正是在這里接見了馬克波羅一行。由此,才產生了著名的《馬克波羅游記》。
大安閣只是元代建筑的一個縮影。元代建筑在我國建筑史上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是宋遼金建筑與明清建筑的過渡時期。元代建筑裝飾在繼承宋、金的傳統基礎上,又吸收了中亞的建筑手法。同時,元代也是琉璃瓦的重要發(fā)展階段,從那時,琉璃色彩趨向多樣化。值得一提的是,元代磚雕比較盛行。當時的建筑首先改造了原有的瓦條屋脊形式,替之以磚作屋脊。這一創(chuàng)舉,大大節(jié)省了工力。從此以后,磚雕由建筑基座部分轉向屋頂以及其他部分,正式走上了建筑裝飾的道路。
鎮(zhèn)館之寶鈞窯香爐
“這就是博物院鎮(zhèn)館之寶之一的鈞窯香爐,同時,它也是元代瓷器精湛工藝的代表之一。”在鈞窯香爐前,內蒙古博物院解說員向大家詳細地介紹著。
鈞窯香爐的發(fā)現還有一段小故事。1970年12月的一天,內蒙古大學歷史系的學生們來到呼和浩特市白塔東南約500米處的農田與當地農民一起勞作,期間,人們無意中挖掘出了兩個黑釉大甕,兩個甕上都蓋著一件圓形鐵器,搬開銹蝕不堪的鐵器,幾件精美的瓷器頓時呈現在大家面前,大家驚喜地發(fā)現,兩個大甕內共藏有6件瓷器,當時大家斷定這些肯定是文物。于是,大家立即將文物交到了當時的內蒙古博物館。
據史學家考證,這批出土的瓷器屬于元代窯藏。當時,在這批出土的珍貴文物中,一個香爐引起了考古學家的關注。香爐造型美觀,古樸典雅,渾厚凝重。通體施天青色釉,因施釉較厚,以致燒制時縱橫流于器表,而形成獨特風格,這就是鈞窯香爐。
經考證,公元10世紀,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在今天的呼和浩特市東郊白塔附近建立豐州城,而鈞窯香爐的出土地點恰巧在白塔西北角,由此可推斷香爐很可能是當時寺廟使用的佛前供器。
據了解,目前國內出土的瓷器刻有銘文的比較少,而鈞窯香爐刻有明確的燒制時間與工匠姓氏,這種刻有銘文的器物更具研究價值。而且香爐上刻有‘已酉年九月十五小宋自造香爐一個’的楷收銘文中的‘個’字,有別于元朝使用的繁體字,而是現在使用的簡體字,這對簡體字發(fā)展的研究很具價值。鈞窯瓷器在宋代就享有“黃金有價鈞無價”,“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的盛譽。如今,這件元代鈞窯香爐已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彰顯蒙元文化
在展出現場擺放著大量工藝精美的重要文物和輔助展品,如:金銀器、令牌、文書、瓷器等文物的圖片及復制品。塔拉告訴記者,此次展出的元代文物涵蓋了蒙元時期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和科技等諸多領域。尤其是蒙元時期的“納石失”織金錦、各類絲毛織品等多種藏品豐富了服裝紡織品的種類,填補了部分歷史時期服裝紡織品收藏的空白。
塔拉強調,蒙元文化是內蒙古寶貴的精神遺產,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階段和組成部分。元代的統治者從草原來到中原,接受了中原文化,也帶來了游牧文明,形成了特有的蒙元文化,其中蒙古新字是蒙元文化的突出體現。這個在元代官方通用的文字可以拼寫其他各民族的不同文字。蒙元文化有著鮮明的游牧文化特點,又廣泛融入了中原農耕文化,吸納了西域文化的有益成分,為中華傳統文化注入了活力。
保護文物蔚然成風
本次展出的精品文物僅是我區(qū)豐富的文物資源的一小部分。據了解,通過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現已查明全區(qū)擁有不可移動文物的總數達兩萬多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9處,以及3萬多幅古代巖畫、1.2萬公里的歷代長城和自治區(qū)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15處、旗縣(市)級文保單位700多處。
近年來,全區(qū)文物保護領域得到拓展,長城保護工程、巖畫保護工程、草原神燈安防工程從局部向各地推進,保護和宣傳效果十分明顯,各地保護文物的力度也越來越大。1978年,我區(qū)只有兩座博物館,到2008年全區(qū)博物館總數超過50座。其中,我區(qū)三少民族(鄂倫春、鄂溫克、達斡爾)均建成了自己的民族博物館。鄂爾多斯、巴彥淖爾、烏海等多地正在興建新的博物館。全區(qū)由企事業(yè)單位、機關團體和個人興辦的博物館達到30座。各地通過建立博物館有效地保護了文物,同時博物館也成為各族人民了解歷史、認識草原文明的重要課堂。
據介紹,本次展覽免費向廣大公眾開放,于10月18日閉幕。塔拉表示:“文物是一種特殊的珍貴資源,它具有廣泛性、歷史性、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我區(qū)在妥善保護、搶救文物的同時,還要依法合理利用這些豐富的文物資源,讓社會吸收和發(fā)揚文物帶來的歷史信息和文化內涵。”
文物展加快元上都申報世遺步伐
塔拉介紹,元上都遺址是目前國內規(guī)模最大、能夠完整體現蒙元文化的草原人文歷史遺址,也是我國唯一被列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的元代都城遺址。元代文物精品展出將進一步加快元上都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步伐。元上都遺址作為中華民族重要的文化遺產,是研究元代歷史文化、民族風俗的寶貴財富。
據了解,目前,我區(qū)為加快元上都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進程做了大量工作:切實加強元上都遺址的保護;對元上都遺址全部進行圍封、修復元代部分皇城墻、修建元上都遺址展示墻;在元上都遺址前建成忽必烈雕塑群、遺址內修建了750平方米的賞花木棧道等,這些工作保證了遺址的完整性和真實性。
目前,國家文物局已經批復通過《元上都遺址保護規(guī)劃》,元上都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文本、圖錄、陳述片正在編制中。同時,元上都遺址博物館設計方案正在征集,爭取早日使古城遺址列為全人類共同保護的世界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