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哲理故事告誡人們說,上天造人的時候,為什么讓人臉上的結構是兩個耳朵,兩只眼睛,兩個鼻孔而單單是一個嘴巴?就是要人們多聽、多看、多聞而少說。馮夢龍先生在他的《三言》中總結了兩句話:“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意思就是人間的是是非非都是張嘴說話招惹的;個人的煩惱都是因為想出人頭地引起的。連到佛門也要“啞巴進廟門,多磕頭少說話。”以防言多有失。 民間有句俗語:“病從口入、禍從口出”。這句話警告人們:張嘴吃東西就可能進入細菌病毒;張嘴說話就可能招來禍患,因此,嘴巴是人類災禍的根源。所以,孔老夫子告誡我們要“敏于行而納于言”。意思就是行動要敏捷,說話要遲納。有些人還把“謹言慎行”的條幅掛在客廳或書房里,時刻約束自己要“謹言”。
雖然嘴很容易招惹麻煩,但是又是人們不可缺少的重要部件。吃飯、喝水,包括有病吃藥都得通過嘴。人與人傳達交換信息也得張嘴。嘴就像一個國家唯一的天然良港,雖然可能引發(fā)走私、病毒和精神污染品,但是,關閉了就會掐斷這個國家的經(jīng)濟命脈。所以,還得積極地開發(fā)利用。因此,先人們雖然告誡后人要“納于言”、“謹言”或少說話,誰也沒有說過不要不張嘴、不說話�?梢姡�“納于言”、“謹言”和少說話僅僅是一種消極的防御措施。人要生存下去,不張嘴吃飯,不張嘴說話是不行的。在防御的同時還要積極地開發(fā)利用。就如當今說的,要用改革解決改革中的問題。人們也要用張嘴來解決張嘴所引發(fā)的問題。所以,人們對進攻型的嘴也賦予了很多贊美之詞。如:能言善辯;能說會道;伶牙利齒等等。歷史上把能說的稱為“鐵嘴”,現(xiàn)在電視臺著名主持人稱為“名嘴”,有部電視劇把清代學者紀曉嵐說成是“鐵嘴銅牙”。當今還出現(xiàn)了張嘴的專門學問。如口才學、辯論學、演講學等等。古今中外都有許多人把嘴作為職業(yè)。如電視主持人、電臺播音員、唱歌、唱戲的演員、政府部門的發(fā)言人,外交代表等等。中國歷史上這類事例就更多了。如商鞅始入秦,張儀說秦王,蔡澤說范睢,蘇秦說六國,三國時期的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解放后伍修權大罵聯(lián)合國。都演繹了語言藝術的精彩篇章。戰(zhàn)國時期的外交家張儀先生,當年從鬼谷子那里畢業(yè)后到楚國應聘,喝酒時楚國宰相丟失一塊玉壁。張儀被懷疑并遭受一頓苦打。張儀醒來第一句話就問他的夫人:“我的舌頭還在不在?”夫人告訴他舌頭還在,他說這就夠了。之后,他就是靠嘴巴里的這個舌頭登上了秦國宰相的寶座。
商場上,語言就顯得更為重要了。可以說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離不開嘴,每一次交易都不亞于一場外交活動。采購需要說動賣方,銷售需要說動買方,爭得利益需要討價還價,雙方或多方合作需要談判。就是求職應聘,或者是很好的謀略貢獻給老板。這些都需要張嘴去“說”。缺少語言,沒有一定的語言藝術都是不行的。所以,商人這個職業(yè)多半也是靠嘴的職業(yè)。有人分析“商”字是“八口”撞開大門“。雖然有點牽強,也不能說沒有一點道理。因此有人說”好胳膊好腿,不如長個好嘴“。也就是說在某種情況下,”好嘴“能比”好胳膊好腿“創(chuàng)造更大更多的價值。
雖然我們知道語言在商業(yè)活動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學會學精商場上的語言藝術確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就像酒桌上大家喝酒一樣,有人說,我不會喝酒。其實不對。任何人都會喝。只不過是喝多喝少,能不能承受的問題。有人說,我不會說話。也不對,除了有語言障礙的啞巴都會說話。只不過是你說得是不是場合?是不是時機?是不是對象?有沒有藝術?能不能達到說話的目的?因此,我們說商場語言是一門綜合藝術。人們常說“十年學個秀才,十年學不成生意”。其中的生意指的就是商場上的謀略和語言。說起來,商場語言和日常語言、外交語言沒有什么大的不同。不過也有它的行業(yè)特點。據(jù)筆者體驗,學好用好商業(yè)語言要注意這樣幾個問題。
一,要誠。就是真誠。俗話說,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我們在觀看影視、戲劇節(jié)目或者是閱讀文學作品的時候,之所以能夠被里面的語言和情節(jié)所感動,多是因為真誠。如果沒有生活,胡編亂造,可能就不會吸引人。連燒香拜佛也講究“誠則靈”。商場上的語言也需要真誠。因為人都有一個基本的分辯能力,花言玩語地虛假語言只能欺騙少數(shù)人,多數(shù)人是不會上當?shù)�。如果遇到不那么厚道的人,還會弄得非常尷尬。當然,這種真誠并不是一點技巧也不講,把一切商業(yè)秘密毫不保留的全部端給對方。那也不是所謂的真誠。因為完全暴露的東西也不都是美的東西。就像一個人赤身**走在大街上能叫美嗎?那不是精神分裂也是神經(jīng)有毛病。不僅不能感動人還會讓人感到惡心。商業(yè)語言的真誠就是要有真實的情感和誠懇的態(tài)度。有一個戲劇《諸葛亮吊孝》,諸葛亮就是用這種真誠感動了東吳上下,化解了恩怨,鞏固了孫劉兩家聯(lián)合抗曹的統(tǒng)一陣線。
三國時期,孫權和劉備為了聯(lián)合抗擊曹操,是又聯(lián)合又斗爭的一對盟友。孫權的經(jīng)理人周瑜和劉備的經(jīng)理人諸葛亮也是又聯(lián)合又斗爭。在聯(lián)合抗曹取得一定的勝利后,為了荊州的問題兩家對鬧起了別扭。諸葛亮定計“三氣周瑜”,結果使周瑜一命而亡。東吳上下對諸葛亮是恨之入骨。決心要殺死諸葛亮為周瑜報仇。孫劉兩家的盟友關系也遭受嚴峻地考驗。為了不使兩家分裂并結成仇恨,諸葛亮要親自到柴�?跒橹荑さ跣�。劉備一方的君臣堅持勸阻,認為諸葛亮一去必然要被東吳殺害,結果將是有去無回。諸葛亮分析,周瑜死了之后,魯肅就會執(zhí)掌東吳的大權。魯肅是個深明大義的人,不會做出魯莽的事情;東吳要在江東站穩(wěn)腳跟,也必須和劉備聯(lián)合。孫權、魯肅都不會拿他們的江山開玩笑。同時也需要通過這次吊孝化解雙方的怨恨。加上由趙子龍這位智勇雙全的將軍隨身保護,即使出現(xiàn)點意外,也將是有驚無傷的。諸葛亮說服眾人,過江去了東吳。到達柴桑之后,魯肅果然非常禮貌地接待了他。諸葛亮到了靈堂,讀完癸文就伏地痛哭。情真意切,百淚不止。一口一個“周都督”,一嘴一個“周賢弟”,一邊訴說兩人聯(lián)合抗曹的謀略,一邊長嘆周瑜一死沒有了共同謀劃之人。似乎這個世界上只有周瑜是他諸葛亮唯一的知音了。令所有在場的人都非常感動。就連周瑜的夫人小喬也動搖了。人們對周瑜是不是諸葛亮氣死的都產(chǎn)生了疑問。甚至認為周瑜之死是他自己心眼太窄造成的。諸葛亮為什么能取得這樣的效果?那就是他真誠的態(tài)度。所以,我們在商場上,說話的態(tài)度一定要認真誠懇。只有認真誠懇,才能使人可信,只有使人相信,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