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瓜提梁
藝術的最高境界是在神韻,書畫藝術是如此,紫砂藝術也是如此。工藝美術大師周桂珍的藝術最突出處,就在“工極而韻,紫玉蘊光”,就在讓你得味外之味、意外之意!就在讓你感到她的作品百看不厭,就在讓你感到她的作品有無盡的內涵!
周桂珍1943年生于宜興丁蜀鎮(zhèn),1958年進入紫砂工藝廠。早期拜師王寅春和顧景舟先生,退休后定居北京。40余年的創(chuàng)造生涯,使她在紫砂藝術上取得了顯著的成績。1978年由高海庚設計、周桂珍制作的《集玉壺》被選作國家領導人出訪外國的禮品。1989年作品《環(huán)龍三足壺》、《之泉茶具》分別獲輕工部中國工藝美術協(xié)會頒發(fā)的“陶瓷美術設計”獎;同年作品《大曼生提梁壺》被南京博物院收藏。1991年作品《真知提梁壺》入選北京國際藝術研究會。2001年由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周桂珍個人作品專集》。2005作品《井欄壺》、《沁泉壺》被中國國家美術館收藏。2006年《韻竹提梁壺》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2007年作品《集玉壺》入選故宮博物院“紫泥清韻紫砂展”,并被收藏。先后獲得高級工藝美術師、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陶瓷藝術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等稱號。
大匠不雕的風度
周桂珍的紫砂作品大氣、豁達、灑脫中也蘊含著女性的秀麗與和美。近代的藝術大師中如劉海粟、朱屺瞻、馮其庸等都曾在周桂珍的壺上題詩作畫。與韓美林、張守智的合作,更引領了紫砂的新風。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工藝美術館、南京博物館院、香港茶具文物館、臺灣歷史博物館,都相繼收藏她的紫砂作品。她所制作的集玉壺,1978年曾被選為鄧小平首次訪問日本的國家禮品,其制作的曼玉提梁壺則被中南海紫光閣選作陳列工藝品。
她創(chuàng)作的玉匏提梁壺造型取自然形態(tài)的大葫蘆,壺身豐碩飽滿,提梁取三叉形藤蔓,而不是純自然形態(tài)。它的加工手法與壺身一致,壺蓋取葫蘆頂部平剖,壺摘即取葫蘆的蒂蔓,壺嘴微彎,如一截短藤。綜觀整體,造型在似真非真之間,使你一眼就可以感到這是一個大葫蘆的造型,但又使你感到這是一件藝術品而不是真正的葫蘆,而且周大師也并非心于刻意摹真。正是由于這些匠心獨運的手法和藝術處理,才使這件作品達到了形神兼?zhèn)涞乃囆g妙境。做這種藤蔓三叉的提梁,前人早已有過,但前人很多作品未能解決好形似與神似的問題,致在壺身、壺蓋、提梁與壺嘴的處理上,都不能達到和諧統(tǒng)一、形神兼似。周桂珍的這件作品,不僅造型上的美觀適度,而且制作藝術上也是既嚴謹而又簡凈,即工細到讓你感覺不出它的工細,造型簡練、工藝精湛,儒雅大度是她的壺藝風格特征,而“大匠不雕”,正是這種風度。
十年磨一劍的精神
從1986年到1996年,是周桂珍最艱難的10年,但也是她藝術上拼搏猛進創(chuàng)造了許多奇跡的10年。在這段時間里,她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精品,從而奠定了她在當代紫砂事業(yè)上的崇高地位和砂壺藏家對她牢不可破的信心。她的壺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永遠是穩(wěn)定的,不管國際市場如何起落,她的壺始終受到藏家的珍視。這里沒有任何操作的因素,完全是由于她嚴謹?shù)膭?chuàng)作態(tài)度、不斷變化前進的高超的技術和藝術,以及她對收藏者的強烈的責任感。
1996年以來,周桂珍實現(xiàn)了她的特大飛躍。她創(chuàng)作了掇圓壺、半月壺、如意壺、登柏壽壺、大之泉壺等名作。她的大之泉壺原是高海庚的設計,10多年后周桂珍完成了這把壺的創(chuàng)作。它既是與海庚合作的繼續(xù),更具有大膽創(chuàng)新的意義。壺身采取“之”字形,這已經(jīng)頗新奇別致了,更妙的是壺身外觀是一股涌泉,泉浪末梢倒卷成壺把。自壺嘴到壺把的一條大斜線,統(tǒng)貫全局,令人感到此壺大氣磅礴,一氣呵成,壺嘴壺身壺把渾然一體相連,無跡可求。無雕琢氣,無匠氣,線條運用得如此大膽,如此奔放流暢,實在令人稱奇!這把壺從工藝上來說,是極其嚴謹?shù),從風格上來說,又是富有浪漫主義精神的,是嚴謹與奔放相結合、靜穆與抒情相結合的無上妙品,是不可多得的杰作。
爐火純青的技藝
周桂珍的藝術,具有最明顯的兩個特色,一個是扎實的功力、嚴謹?shù)闹谱,她可以細到毫巔,嚴到極處。這一方面,可以說她是接受了顧景舟大師的真?zhèn);但另一方面,她的藝術,又有以往的紫砂藝人所少有的自由氣息,她既可以嚴守繩墨,又可以不守繩墨。她的嚴守繩墨是因為藝術的需要,她的不守繩墨也是為藝術的需要,為的是要突破常規(guī),獨辟新徑。由于前者,她可能無愧地稱是顧老的嫡派傳人,由于后者,她又可以說是顧老藝術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突破,最后達到超越。
因此,周桂珍所做的紫砂壺,造型端莊明快,氣韻生動,每件作品都具有鮮明的個性特點:有的深沉而雄偉,如坐、如臥、如潛、如慹,呼之欲起,有的清雅溫厚,頗有隱者風度;有的通體氣格高古,韻致清絕,令人心醉;有的精制尤窮,神秘非他工之可擬倫也。人如其壺,壺如其人,桂珍完全是大男人氣質,不求纖巧,不加無謂的雕琢,她造壺完全繼承了紫砂傳統(tǒng)造型及工藝制作的精髓,并體現(xiàn)著傳統(tǒng)基礎上再創(chuàng)造的發(fā)揚、延伸。
壺藝泰斗顧景舟先輩經(jīng)常講,紫砂壺造型難就難在一個非常簡略的輪郭線里,把壺身、壺嘴、壺把冗務融為一體,加以組合,并要注意立體造型時三度空間細微之處的體積轉換變化。周桂珍為什么這么出類拔萃,除了她獨具匠心、心靈手巧的天分之外,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她遇上了一段特殊鍛煉機遇。1958年進宜興紫砂工藝廠學徒時曾得到王寅春師傅的嚴格的制作基礎訓練,此階段每次考工評比她總名列前茅,因此她早就是顧景舟大師看中的紫砂之材,常給予重點督導,故她的基本功基礎特別的扎實。1958年到1960年之際,紫砂壺只有實用泡茶的茶壺生產(chǎn),周桂珍與其他人一樣每天生產(chǎn)一般性的商品壺,而且是計件工資,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她仍然兢兢業(yè)業(yè),一絲不茍,認真做好每把茶壺,而且比別人做得快,做得好,基本功也得到了鍛煉。手熟生巧,這一做就延續(xù)了好幾年。
宜興紫砂壺的成型方法是世界獨特的制陶技法,它并非概念中的轆轤車手拉出來的,而是根據(jù)紫砂泥的延展特性,用拍打黏結的成型方法成型,周桂珍做壺的技藝,已經(jīng)達到幾乎完美的頂級水平,單就她打泥片時敲打的輕、重、快、慢之節(jié)奏感很強,非常有韻律,猶如一首打擊樂曲。她造壺除了對造型完美有自發(fā)的完善能力之外,特別注重實用功能。并且對壺體表面加工有如氣運一般的神功,使胚體表面光照如鏡。她造壺的過程的操作技法規(guī)范、熟練、優(yōu)美,有暢快淋漓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