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南宋大學士汪大猷,可能很多人沒什么印象。但他爺爺汪洙撰寫的那兩句“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你一定聽說過。在嚴謹家訓下,汪大猷考上進士,歷官太子侍講、刑部侍郎、權吏部尚書等職,是個當過大官的余姚大隱人。
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與余姚市文物保護管理所近日完成了對汪大猷墓的搶救性考古發(fā)掘。據介紹,汪大猷墓是迄今為止省內正式發(fā)掘過的規(guī)模最大、規(guī)格最高的古代墓葬。
祭拜之前,先在亭子里換衣服
汪大猷墓位于余姚市大隱鎮(zhèn)下磨村后山。記者昨天趕到現場,老遠看到一座山,幾乎半個面都被開掘出來,相當壯觀。沿著泥沙路往上走,路慢慢地變窄。不一會,前方出現一條亂石鋪成的道路。參與此次考古發(fā)掘的考古隊隊員羅鵬告訴記者,這是墓前的神道,以前神道兩旁各有對稱的石羊、石馬、石虎和石人4對石像生。不過年代久遠,其中幾座遭到損壞,現尚有4座保存在村民家中。記者眼前只見磚頭搭起的基座。
穿過神道,就是拜壇。這是古代平民“仰望”大官的地方。“按照當時的規(guī)定,老百姓沒有資格直接上去祭祀,只能在拜壇這兒磕頭。”羅鵬指著拜壇上一個長條形石板圍成的基址說:“這拜壇上原來還有穿衣亭和脫衣亭。”石板看起來不起眼,但它卻見證了幾百年前官吏們祭拜汪大猷前,在小亭子里換上衣服以示尊敬。
再往上走,記者看到了墓室。墓室里并列兩穴,都是用青磚砌成,磚上沒有任何雕刻,很普通。兩墓穴不大,墓室后面有一大面卵石砌成的墻,將整個墓室環(huán)繞在半圓中心。
不算奢華,嚴格按當時的禮制建造
素面青磚、卵石墻面、石板,如此就是當年從一品官級的尚書墓?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王結華解釋:“皇帝讓你造什么樣的墓,你就得按規(guī)矩來。從發(fā)掘現場看來,汪大猷的墓是嚴格遵守當時的禮制造的。不奢華,但也不算太樸素,畢竟規(guī)模宏大的卵石墻還是挺氣派。當年官墓就流行那樣。”
王結華說,發(fā)掘結果表明,墓室的結構基本延續(xù)了北宋時期的墓葬習俗舊制,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不過,村民覺得這也與汪大猷本人的氣節(jié)有關。汪大猷一生風格清高,賢譽朝野。據史書記載,當年在朝廷,汪大猷與丞相史浩為同鄉(xiāng),恰巧又為同年登科進士。史浩身為權相,汪大猷未嘗附和,以致史浩也贊嘆他“高風亮節(jié)”。
屢次遭盜,墓志銘都被分割成塊
記者在現場看到三個大坑,沿著墓地,自下而上,其中有個坑特別深。王結華告訴記者,這是盜洞。
汪大猷墓歷史上曾遭到多次盜掘,其中最嚴重的一次是在1951年。當時墓室的甬道處曾立有一對男女陶傭,墓室中出土過大量的金釵、金條、金鎖、金護腕等,足足有3斤6兩金器。墓室中還有石桌,上面擺放了銀筷、銀碗等銀器,還有大批的陶瓷器。
據村民講述,記者看到的這三個盜洞是去年被人挖的,其中最上方的那個很接近墓室。
王結華說,雖然嚴重被盜,但這次考古發(fā)掘還是有收獲的。墓室內除出土了59件隨葬的陶制小明器和一些項鏈串珠外,還出土了一些北宋、南宋時期的銅錢以及少量的水銀。“還有一些殘破的紫砂壺碎片,可能是汪大猷生前用物,死后就隨葬了。”王結華告訴記者,這說明早在南宋時期,紫砂壺就已經被官僚紳士廣泛使用,飲茶風盛行。
此外,這次發(fā)掘還發(fā)現了汪大猷及其父汪思溫的墓志銘,不過都已經是殘片了。1951年被盜墓,有個村民拿了汪大猷的墓志銘。次年,村民將墓志銘分割成了好幾塊,用來給自己家屬砌墳地。“在當地一名翁姓村民的幫助下,我們費了很大的勁才找到墓志銘。盡管已經殘缺,但它的發(fā)現,不僅明確了墓主的身份和紀年,也為研究汪大猷的生平事跡增添了新的材料。”王結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