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賽程剛到一半,中國的金牌總數(shù)已經(jīng)達到了26塊,遠遠超過上屆同期成績,而乒乓球、跳水、體操等搶金優(yōu)勢項目還尚未完全展開,這個結果,至少對我來說,有點兒出乎意料。
前天看電視,女子擊劍團體本來領先不少,可是最后手軟,痛失金牌。
我和很多同事觀戰(zhàn),大家竟然都不覺得沮喪。確實,我們的金牌已經(jīng)得了不少,不可能在每一個項目上,只要我們進了決賽,冠軍就是我們的。何況在這場比賽中,中國選手中途掉鞋,對手立刻停止比賽,表現(xiàn)出讓人信服的奧林匹克精神——我們舉辦奧運會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增進和世界各國人民的友誼,所以這塊金牌讓讓也罷。
很多人認為,我們這次之所以取得這樣的成績,和東道主的身份有很大的關系。這一點從歷史上來說,是成立的。每一屆奧運會,主辦國的成績都能遠勝上屆,這是一個事實。不僅僅奧運會,其他的體育比賽也是如此。韓日世界杯,日本進了八強,韓國進了四強,似乎已經(jīng)混進了世界強隊的圈子,世界杯后這兩支球隊迅速露出本來的水平,就是一個明證。歷史上東道主狂攬金牌登峰造極的是1904年美國奧運會。當時交通不便,諸多國家根本無法前往美國。這次奧運會進行了五個月,參賽運動員一共625人,美國占了533人,幾乎只要參賽就能獲得一塊獎牌。即便如此,還有很多項目,參賽的人數(shù)都不夠應該獲獎的人數(shù),致使個別項目只有一名金牌獲得者,銀牌銅牌無人領取。
但是,這樣說,并不是如果其他國家的運動員都參賽,就能撼動美國的領先地位。相當一段時間內(nèi),在奧運會的舞臺上,美國一直領袖群雄,靠的并不是天時地利,主要還是實力。本屆奧運會進行到現(xiàn)在,我們在金牌榜上領先美國很多,當然也有東道主的原因,其實最主要的還是功夫下到了,水平提高了,成績自然也就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