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磁州窯瓷器款識。見于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四系瓶上。瓶小口外撇,短頸,腹部稍肥大,圈足。整個形體略似橄欖。瓶身上半部施白釉,下半部施黑釉,瓶口亦施黑釉,頸、肩之間置四豎系,系上部寬,下為尖形,系面壓印四條直線紋。由肩部向下以黑彩斜書“仁和館”三字,字為行書體,書法蒼勁有力。“仁和館”為宋代館驛的名稱,據(jù)宋人周 《乾道臨安志》卷二“館驛”條載:“仁和館在今清湖閘之南,紹興十九年郡守湯鵬舉重建。”當時臨安府轄九縣,仁和縣為九縣之一。帶“仁和館”款的四系瓶,應是宋仁和縣館驛使用的酒瓶或水瓶。另外,山東省博物館藏品中也有一件與此類似的四系瓶,肩部有向下斜列的“太平館”三字,字體及書寫部位同“仁和館”款如出—轍,應屬于同—瓷窯的產(chǎn)品。關于這類瓷器的產(chǎn)地,明代陳繼儒《妮古錄》裁:“余秀州買得白定(原文誤為錠)瓶,口有四鈕,斜燒成“仁和館”三字,字如米氏父子所書。”陳氏認為這類四系瓶是定窯產(chǎn)品,但從瓶的造型、系的式樣,以及器身兼施兩色釉看,定窯遺址不見有此類標本,而在河北磁縣彭城鎮(zhèn)宋代瓷窯遺址中卻發(fā)現(xiàn)有斜書“館”字的四系瓶標本,故應為宋代磁州窯產(chǎn)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