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shí)宜興紫砂壺上多署工匠姓名款。文獻(xiàn)記載的明代制壺名家有供春、時(shí)朋、董翰、趙良、元暢、時(shí)大彬、李仲芳、徐士衡、蔣伯 、歐正春、邵文金、邵文銀、陳俊卿、陳用卿、東仲美、沈君用、惠孟臣等,其中以時(shí)大彬最為著名,但這些名家的真品,今天已很難見到。且由于后人濫仿,即使偶見署名款的作品,也常使人真假難辨。時(shí)大彬的作品是最突出的例子。幸而60年代以來,國內(nèi)一些明代晚期墓葬中出土了幾件署時(shí)大彬款的紫砂器,為鑒定提供了相對可靠的標(biāo)準(zhǔn)器。1984年江蘇無錫縣甘露鄉(xiāng)崇禎二年(1629年)墓出土一件三足圓壺,壺把下方的腹面上陰刻橫排楷書“大彬”二字;1986年底,四川綿陽明代晚期墓出土一件紫砂圓壺,壺腹上陰刻“大彬仿古”四字款;1987年,福建漳浦萬歷四十年〔1612年〕墓出土一件鼎足蓋圓壺,外底陰刻“時(shí)大彬制”四字款;1987年,陜西延安柳林鄉(xiāng)崇禎十二年(1639年)墓出土一件紫砂提梁壺,腹部陰刻“大彬”二字。以上紫砂壺上的刻款,均為楷書體,字體端莊,規(guī)整灑脫,下刀時(shí)重,起筆方面銳,筆劃之間干凈利索,毫不脫泥帶水。清代紫砂壺名家迭出,成就可觀的藝人有陳鳴遠(yuǎn)、邵玉亭、王南林、殷尚、陳蔭干、邵旭茂、楊季初、陳縣生、暢彭年、虔榮、邵大亨、瞿子冶、邵友蘭、黃玉麟等。這些名家多有落款的作品傳世,其中以陳鳴遠(yuǎn)、陳曼生的作品最為著名。清代紫砂器上出現(xiàn)印款,以上名人作品上的姓名款,或刻、或印、字體或行、或楷、或篆,均極規(guī)整。如所見傳世陳鳴遠(yuǎn)南瓜式壺,腹部刻有“仿得東陵式,盛來雪乳香”詩句,句后刻“鳴遠(yuǎn)”,均為行書字體,其下又有“陳鳴遠(yuǎn)”方形印章。傳世陳曼生匏瓜壺,腹部刻“飲之吉匏瓜無匹”句,句后刻“曼生銘”,均為行書字體。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陳曼生覆斗式紫砂壺,壺體一面刻“其氣清華七碗之后能浚紫霞”句,句后刻“曼生”二字,字均為楷書體。再如邵友蘭在其所制砂壺上的落款,有橢圓式帶邊紋的“陽羨邵友蘭制”,或帶邊方章“友蘭秘制”、楷書小印“友蘭”等。陳蔭千制竹節(jié)式紫砂提梁壺,在外底印有“陳蔭干制”方形篆書章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