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來,全美國開了一千六百多間貝尼的原則商店,很多人都成為貝尼連鎖商店的老板之一,生意大,利潤好,可以說沒有任何一個貝尼集團的人犯過牟取暴利的毛病。
薄利多銷或者說讓利于人,確實是一些優(yōu)秀商人的高明做法。劉伯溫指出,經(jīng)商雖在于謀利,但不可盡貪。貪得無厭的商人,由于過分注重自己的私利,不僅會傷害經(jīng)商的伙伴,更會傷害自己的“上帝”——顧客。
從前,有位神仙想到人間來找一個沒有貪婪欲望的人,把他變成神仙。
他來到人間后,碰到一個男人,神仙在男人面前把一塊小石頭變成了金子,對你說:“你想不想要。”那個男人立刻面露喜色:“想要,不過你還能找一塊大點兒的石頭嗎?”神仙失望了。他在第二次遇到的男人面前再次把石頭變成了金子,不過這次的石頭比上次的要大。但這個男人還是想要更大的。這使神仙更失望了。于是他又找到第三個男人,然后又把一塊更大的石頭變成金子問他要不要,可是那人卻搖頭說:“不要。”神仙又變了一塊超出剛才那塊大小的石頭,但這個男人依然搖頭。此時神仙心中大喜,以為他終于找到了沒有欲求的人了。但那人卻說:“神仙,能不能將你那根可以點石成金的指頭給我。”
這個故事說明:人就是人,成不了神仙。人要生存要發(fā)展,本性中就有著各種各樣的貪求,這種貪求正是商人經(jīng)商的目的和動力。日本著名企業(yè)家豐田公司的總經(jīng)理石田退三曾說:“我的欲望很深,就因為欲望很深更激勵我努力工作。可見滿足欲望是調(diào)動人的積極性的一種合理手段。”但是,商人的貪欲需要自我克制,因為,只有克制自己的無窮無盡的貪欲才能團結(jié)他人與自己合作,并吸引顧客前來消費。所以,石田退三指出,為了更長久地賺取利益,商人們必須應用讓利法則。
讓利法則的第一條原則是,讓顧客分利。有一家特殊的餐廳生意一直很好,它的老板阿漢是這樣給顧客提供用餐回扣的:每個第一次到餐廳用餐的顧客,都可以獲得一個新“戶口”。在每次用餐付賬之后,賬單上的錢數(shù)都被記到“戶口”中。每到餐廳的財政年度結(jié)算時,阿漢可以從“戶口”上查出顧客光臨的次數(shù)和付賬總數(shù)。然后,阿漢把餐廳營業(yè)利潤的10%按比例分給每個顧客作為回扣,這種回扣方式引來這樣一種效果:顧客在餐廳吃飯,年終還能分到餐廳的錢,就像一個大家庭的所有成員向家庭交納伙食費,年底再分錢一樣。阿漢此舉使顧客無形中形成了一種家庭認同心理,使顧客自覺像回家吃飯一樣認同飯店的一切,從而使餐廳很快發(fā)展起來。
讓利法則的第二條原則是,讓合作者謀利。
香港地產(chǎn)巨子郭得勝以他的憨厚的微笑和細心經(jīng)營,在創(chuàng)業(yè)之初,使周圍鄰居不再感到陌生了,生意也日漸好起來,他批發(fā)的華洋雜貨及工業(yè)原料,價格都很適中,街坊都說“他是個老實商人”。
說也奇怪,人越老實,客戶越喜歡跟你做生意。生意做大了,便又向東南亞拓展市場。1952年索性改稱為鴻昌進出口有限公司,專注洋貨批發(fā)。沒多久,街坊不再稱他郭先生,而是議論他是“洋雜大王”了。
實踐證明,采用讓利法則不盡能夠吸引顧客的購買欲,還能夠招來更多的合作伙伴,使你的財源滾滾而來。
先奪后予,體貼人心
先奪后予是一種以心理取勝的戰(zhàn)術(shù),此戰(zhàn)術(shù)運用到商戰(zhàn)中會為商家?guī)硪庀氩坏降暮眯Ч?/p>
老劉和小王在同一個柜臺賣貨,他們受廠家委托向顧客推銷一種醫(yī)療保健品。兩人的態(tài)度都很熱情,對商品知識的掌握也不相上下。但一天下來,老劉的銷售額大大地高于小王。這是什么原因呢?小王很奇怪,他打算弄個明白。第二天,當老劉接待顧客時,小王在旁仔細地觀察,最后終于搞清了他們兩人的區(qū)別所在。
老劉介紹商品時,一般是這樣說的:“要說這東西的價格可真不便宜,但是功能和質(zhì)量確實是市場上一流的。便宜沒好貨,現(xiàn)在不買,也許過幾天就沒了。”而小王卻是這樣介紹的:“這種東西質(zhì)量可靠又特別實用,當然價錢稍微貴了一點兒。”他們兩人的差別就在于老劉先說價錢貴,再說東西好。而小王正好相反。
一般來說,講述者說話內(nèi)容前后次序的不同會在聽者的心里產(chǎn)生不同的感覺。以大多數(shù)人的心理而言,對后面說出的內(nèi)容更為重視。
老劉熟知這個現(xiàn)象,把商品的長處放在后面,自然顧客對價格貴一些這一不利因素注意的程度就減弱了許多,所以老劉當然比小王賣得多了。
由上述的故事可知,要是我們想強調(diào)某個重點時,最好把有缺點的地方先提出來,然后再說明優(yōu)點,采取“先奪后予”,效果較好。在處理“奪”和“予”的問題上,北京名店同仁堂有其與眾不同的處理方法。
解放前,老北京城每年都要挖城溝。那時沒有路燈,晚上車和行人多有不便,有人不小心,還會發(fā)生事故。北京城有“同仁堂”藥店,“同仁堂”老板禾印川看到這種情況大發(fā)善心,在四城開溝的地方懸掛燈籠,為行人照明。每當夜晚,貼有“同仁堂”三個大字的燈籠給人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除此之外,“同仁堂”藥店還做了不少慈善事業(yè),如為全國各地來京應試的舉子贈送藥品、冬設(shè)粥丁、夏送暑藥、賑濟窮人、捐助辦學等等。“同仁堂”的義舉使它的美名遠揚。“同仁堂”的業(yè)務(wù)日益發(fā)達,迅速擴展到天津、上海、青島、漢口、長春、西安、長沙、福州和香港等地。就是現(xiàn)在,“同仁堂”的名字仍在許多人心目中印象頗深,這是因為許多年來,“同仁堂”不斷努力在公眾中樹立公益形象的結(jié)果。“同仁堂”采用的是在給予仁德的同時銷售藥品的做法。從商業(yè)角度說,賣藥是為了從顧客那里賺到錢,這是“奪”,而舍藥、送藥、照明、舍粥都是做的仁善之事,這是“予”,正是有了“予”這才使“奪”變得更有保障。
社會的文明使得懂得先奪后予的商家越來越多了,而這種方法目的就是為了使顧客覺得貼心。例如華新牛排西餐廳也許算得上是臺灣最體貼顧客的一家餐廳了。凡是去過華新消費的客人,結(jié)賬后都會得到一個輕便好拿而且“應有盡有”的紙制錢袋。其中除了應找給顧客的零錢外,還有顧客意見卡、火柴盒、外燴菜單與“華新簡訊”各一份。找錢袋的外頁寫著中、英文的感謝字樣,內(nèi)頁則為當月的菜單,既便利顧客,又可達到促銷及改進服務(wù)品質(zhì)的目的,可以說是一舉數(shù)得。華新的找錢袋不愧為贏得信譽的一記妙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