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成后裝飾彩繪圖案的陶器。彩繪陶始于新石器時代晚期,常用的色彩有紅、黑、黃、白、赭等,色彩絢麗,因繪制后不再燒彩,所以彩繪極易磨損脫落。彩繪陶主要是在泥質(zhì)灰陶上作畫。首先將陶器修整光滑,然后將彩繪顏料粉碎磨漿,添加適量植物膠,在器表描畫圖案。彩繪最常見的底色有3種:黑地以墨打底,紅地以朱砂或鉛丹打底,白地多用白粘土打底。也有個別為黃地,主要顏料是五氧化二磷或硫化砷。彩繪陶通常為黑地繪紅白彩,紅地繪黑白黃彩,白地繪紅黑彩,底色與彩繪的搭配多絢麗斑斕,協(xié)調(diào)醒目。新石器時代晚期長江流域的屈家?guī)X文化、馬家浜文化,黃河流域的陜西、河南、山東龍山文化都出土彩繪陶器,尤其是龍山文化陶寺類型遺址,凡泥質(zhì)陶盆、壺、瓶、罐、盤等均施彩繪。彩繪陶以黑、褐、紅色為地,用紅、白、黃、綠色礦物顏料繪圖案。紋飾以幾何圖案為主,有圓點、條帶、云紋、渦紋、回紋等,也有一些構(gòu)思復(fù)雜的圖畫,如蟠龍、變體動物紋等。彩繪蟠龍紋陶盤代表了當時的最高水平。戰(zhàn)國、秦漢時期是彩繪陶發(fā)展的繁榮時期,無論南方還是北方,墓葬中常陪葬彩繪陶。壺、豆、盤及鼎、尊的蓋等幾乎通體繪彩,顏色豐富,紋飾復(fù)雜。如洛陽漢墓出土彩繪陶壺,以紅、白、黃、赭色在壺的不同部位分層繪出寬帶紋、鋸齒紋、絳墳、云紋、雙線三角紋、圓點紋,構(gòu)成上下連接通體的圖案,顏色搭配協(xié)調(diào),紋飾布局緊湊合理。此時期彩繪常見紋飾還有S紋、雷紋、蛇紋、虎紋等,特點是周身布滿紋飾。另外還出現(xiàn)寫生人物故事彩繪圖案,河南密縣后郭村出土東漢陶倉樓正面彩繪地主收租圖,圖中繪4人,其中2人正往糧袋中裝糧,身邊有斗、斛、糧堆。兩側(cè)各1人,均頭裹平幘,身著黑衣,左側(cè)1人雙手執(zhí)箕,右側(cè)1人腰間佩劍。背面為彩繪飼弓圖。彩繪陶還大量用于隨葬陶傭。秦始皇陵及西漢楊家灣大墓出土上千件兵馬傭,均施有彩繪,只是施彩方法不如器物描繪仔細,而是整片涂抹,追求整體效果。唐代彩繪陶已走向衰落,仍延用的器形主要有塔形罐、卷沿罐、盆、碗等。受佛教影響,紋飾多用仰、覆蓮花,也有少量菊花、梅花。河南陜縣出土塔形罐通體施白衣,蓋鈕繪紅彩,蓋沿部以雙黑線勾覆蓬紋,罐口點紅彩,肩部以雙黑線勾覆蓮紋,其下為黑條帶云紋,腹部為上下交錯的6朵紅彩菊花,底部為雙黑彩仰蓮紋,其座束腰部為黑彩條帶云紋,足為雙黑彩覆蓮紋;y上下呼應(yīng),腹部紅彩醒目突出,華麗精美。同時期其他墓中出土的卷沿罐彩繪紋飾也與之相似,只是有的腹部花紋不同而已。唐代隨葬生肖傭大都施彩繪,有些三彩傭面部也多在燒成后施彩繪。唐以后彩繪陶不常見,彩繪花紋潦草簡單,至明代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