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期紀(jì)年款仍以刻劃為主,但已有模印和釉下彩書寫款。從日前l(fā)發(fā)現(xiàn)的資料看,唐代紀(jì)年款主要為唐宣宗大中年間(847—859年)的款銘,如“大中二年”、“大中三年八月”“大中四年歲次庚午八月丙午塑”、“大中玖年正月二十八日書記”、“大中拾年拾日叁造鼓價”等。其次為憲宗元和年間(806—820年)款銘,如“元和三年二月卅日”、“元和三年十月十四日”、“元和五年”、元和十四年”等。另有武宗會昌年間〔841—847年)、文宗開成年間(836—840年)、昭宗光化年間(898—901年)的款銘。如“會昌七年”、“會昌七年趙家”、“開成三年”、“光化三年十月十一日”等。五代瓷器上的紀(jì)年款見有“貞明六年”(920年)、“天成四年五月五日也”(929年)等。從窯口看,唐、五代瓷器上的紀(jì)年款主要見于越窯和長沙窯瓷器。刻劃款者多為越窯,釉下彩寫款者多為長沙窯?钭R字體多為草書,楷書少見,落款位置不固定。這一時期年款的內(nèi)容較復(fù)雜,如長沙銅官窯遺址出土的一件‘鼓價器”,其外壁釉下以褐彩書“大中拾年拾日叁造鼓價”。浙江嵊縣出土的—件盤口壺上刻有‘元和拾肆年四月—日造此罌,價直壹干文”。浙江余姚上林湖東岙南山麓出土的一件盤口壺上刻有“維唐故大中四年歲次庚午八月丙五朔,胡珍妻朱氏四娘于此租地,自立墓在此,以恐后代無志,故記此罌。”這組文字表明,此盤口壺既是租地卷,又是墓志銘。上海博物館收藏的一件越窯青瓷執(zhí)壺,腹部刻劃的三行文字為:“會昌七年改為大中元年三月十四日清明故記此耳。”這件器物的款識記錄了當(dāng)時年號的更換。湖南石渚五代長沙窯遺址出土一件瓷枕,上刻“開平三年六月廿十八日開造,夏月二女使用”。唐、五代時期的越窯瓷器中有一種罐形墓志,內(nèi)容主要為紀(jì)年、人名、事跡等,紀(jì)年有“長慶三年”(823年)、“咸通七年”(866年)、“光啟三年”(887年)、“光化三年”(900年)、“龍德二年”(922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