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藍亦稱“掐絲琺瑯”,是一種金屬與陶瓷相結合的器皿。景泰藍是用細扁銅絲做線條,在銅制的胎上掐出各種圖案花紋,再將五彩琺瑯點填在花紋內(nèi),經(jīng)燒制、磨平、鍍金而成。其外觀晶瑩潤澤,鮮艷奪目。
關于景泰藍的起源,考古界至今沒有統(tǒng)一的答案。一種觀點認為景泰藍誕生于唐代;另一種說法是元代忽必烈西征,從西亞、阿拉伯一帶傳入中國,先在云南一帶流行,后得到京城人士喜愛,才傳入中原。但有一點為學術界公認:明代宣德年間是中國景泰藍工藝大放異彩的時期,景泰年間更是繼承了宣德時期景泰藍制作工藝優(yōu)點,并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達到輝煌階段。“景泰藍”一詞也由此而產(chǎn)生。
收藏景泰藍,除了認清年代外,在器型的選擇上應以人物、動物為首;其次是爐、瓶,且須造型奇特,以有出戟、附件為佳;再次是碗、碟、杯等。景泰藍的掐絲十分重要,應選擇掐絲細密、紋絲華麗、圖案清晰、主題分明或仿青銅器紋飾及雙勾的纏枝花卉紋等器物。在觀察琺瑯釉時,必須考慮到歷史的原因:明代器的琺瑯質厚,色透,砂眼凹坑大且多;清初期的琺瑯也有砂眼,但比明代有顯著改進,琺瑯質厚但不透;至清末、民國,琺瑯稀薄,但砂眼幾乎消失;疱凍探鸬纳剩好鞔鹘鸷,色泛紅;清初器金薄,色泛黃;清末金色泛白;近現(xiàn)代采用電鍍工藝,金更薄。上世紀60年代開始,景泰藍出現(xiàn)仿制品,主要仿造清代乾隆以后的器物。景泰藍使用的主要顏料為琺瑯色料,偽造者為降低成本,往往用其他色料代替,偽造的一般方法是:先制成銅胎,并用銅絲掐成各種圖案,接著將普通顏料研末后填入灼燒,燒成后鍍金,再用細石將表面的硬棱磨掉。各道工序完成后還要在其表面涂上一層杏干粥,使其生銹。數(shù)十天后把表面的銹除去,再用胭脂油擦一遍,其顏色和光潤程度可與舊器物相混淆,但藏家只要仔細觀察,便能分辨真?zhèn)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