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市文物考古所首次披露了嘉陵江航運開發(fā)草街航點樞紐工程建設征地的兩處考古文物發(fā)現,其中草樹土遺址首次發(fā)現了保存較好的漢代房屋。
據悉,嘉陵江重慶段沿線共有12處地下文物點,考古所將進行全面復查。草樹土遺址位于嘉陵江左岸,占地約6000平方米,屬漢代遺址。
據了解,兩個多月來,考古人員發(fā)現該遺址堆積有九層,到最底下八九層時,出土了大量漢代繩紋瓦、筒瓦,還有紅燒土。"這意味著有漢代建筑存在。"市文物考古所李大地說,保存較好的漢代房屋遺跡在我市很少見。
此漢代房屋里有基石、成排柱洞、柱礎及用碎沙石顆粒鋪成的居住面,厚度有2—3厘米。此外,還出土了表面繪有鳥紋、花紋的精美瓦當。
目前,挖掘出來的房屋面積約有七十多平方米。"漢代在房屋用材上有嚴格規(guī)定,一般民房不會用筒瓦,估計是官署、衙署、寺廟或漢代聚居地、城池的一角。"
另一處遺址——爐堆子窯址位于鹽井鎮(zhèn),"爐堆子"是當地老百姓取的名字,意為堆谷子的地方。在此,首次在嘉陵江重慶段發(fā)現了窯爐。
據介紹,爐堆子窯址分為A、B兩個發(fā)掘區(qū),最新出土的是前日發(fā)現的一個形狀像饅頭的窯。此前,還有大量耐火材料做成的匣缽、照子等窯具,如照子,即測溫表,掌握燒瓷時的火候溫度。照子一般呈長條型,燒制一段時間后,拿出來看火候。
"照子是涂山窯最突出的特點。"專家認為,該窯址很有可能存在涂山窯文化遺存,原因有四:窯址附近豐富的高嶺土資源解決了原材料供應問題,嘉陵江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古合川釣魚城作為當時的定居點和聚散地,提供了足夠的勞動力;緊鄰嘉陵江水道為瓷器的運輸和銷售提供了交通便利;北宋末年,北方地區(qū)的戰(zhàn)亂使得大批工匠南下,帶來了先進的制造工藝;北宋末年"斗茶"之風盛行,黑色瓷器深受歡迎,以生產黑釉瓷器為主的涂山窯達到鼎盛時期。
據悉,本次發(fā)掘的窯爐均為長方形,窯壁為石頭砌筑,平均長度在4米左右,寬2.8米,里面有大量灰燼,可判定是以木材作為燃料。
對此,專家也提出了疑問:合川歷來煤窯較多,煤資源如此豐富的情況下,為何還采用木材作為燃料?這是否意味著瓷器燒制技術的又一次演變?
專家們表示,如下一步發(fā)掘能發(fā)現涂山窯遺存,涂山窯的創(chuàng)建、發(fā)展及興衰的歷史脈絡將更明晰,爐堆子窯址將是記錄重慶涂山窯文化千年流變的一塊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