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福建省的德化縣,很多人肯定頗覺生疏;如若說德化縣還是中國三大瓷都之一,可能會有更多的人茫然不知。
德化被稱為瓷都,并非浪得虛名。宋元時代的海上絲綢之路,所運瓷器大都是德化瓷器。意大利著名航海家馬可·波羅就盛贊德化瓷器“既多且美”。作為瓷都的德化并沒有被歷史淘汰,一直將瓷器當作支枉產業(yè)。目前,全縣共有l(wèi)000多家瓷廠,瓷產業(yè)在工業(yè)總產值中占了64%以上。從泉州去德化,沿山路逶迤而上,觸目所及盡與瓷字有關:路邊最多的是瓷器廠、瓷器店;路上來往車輛上裝的多是瓷土和瓷器。
到各家瓷器廠陳列室參觀,更是讓人叫絕:陳列架上展覽的各式工藝瓷器精美絕倫。同行人與記者自然都產生了這樣一個疑竇:這些精美的瓷器,在國內市場為何不見蹤影?將這些瓷器投放國內市場,既可擴大德化瓷器的銷售份額。又能張揚德化的知名度,企業(yè)經營者何樂不為?
得到的回答是一致的:國 內市場太混亂。或者是生產出 產品而對方變卦拒收,或者是 發(fā)出去貨卻收不回錢。而外貿 定貨實行信用證制度,外商向 中國銀行交押所在國銀行開具 的資金信用證,生產廠家便可 放心發(fā)貨,一個月內貨款便可到賬。德化去年陶瓷工業(yè)產值15億元,出口近13億元。德化的廠氏、經理們苦澀地告訴記者,他們明白國內市場很大,瓷器內銷價格還要高出外貿定貨價,但是……
德化企業(yè)經營者的苦衷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他們都是改制后的廠長經理,決不會像過去那樣,陶醉于銷售數量,要的是實實在在的收入和利潤。不敢進入國內市場,是因為他們無力改變市場混亂狀況。
國內市場信用程度偏低是個久洽未愈的頑癥,延宕至今影響經濟改革攻堅。國內不少產品,消費有市場需求,生產有新的增長點,可是因市場信用程度存在問題,需求和生產之間發(fā)生斷裂。過去治理這個頑癥,基本上采取的是資金注入,以期解開所謂的“三角債”?墒牵捎谥T多原因,投入的資金并沒有升高市場信用程度。如果我們改資金注入為制度注入,引進外貿信用證制度,對國內發(fā)生的大宗貿易,或應買賣雙方要求,由買方所在地區(qū)銀行提供資金信用證,像德化的廠長經理們的擔心不就可以消除了么?生產或許由此可擴大,消費或許由此可以增加,市場或許由此可以活躍。前不久,建行上海分行首次向買方提供買方貸款,為買方出具資金信用證,其難度大概比提供買方貸款要小得多。
1998年9月24日 人民日報 13版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