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全民收藏的熱度有增無減,全國各地的電視鑒寶類節(jié)目也是風生水起,極大的推動了民間收藏古玩之風。然而,隨之而起的便是古玩造假,贗品充斥古玩市場,假貨比真貨多已是司空見慣的事。“自從有了古玩這一行,就開始上演著真真假假的故事”,江西省古玩鑒賞家劉堂鑫先生如是說。4月10日,本報刊登了《僅憑銅銹不能分辨古玩真假》一文,反映南昌市民劉先生希望本報對其購買的兩件青銅器進行評估。江西省博物 館的有關(guān)專家在接受本報記者的采訪后提醒廣大消費者不要僅憑“孤征”就斷定文物的真?zhèn)巍8寮妶蠛,不斷有讀者致電本報反映相關(guān)問題。為此,本報記者于4月14、15日連續(xù)兩天對南昌市古玩市場進行調(diào)查并采訪有關(guān)專家,發(fā)現(xiàn)南昌“古玩市場不姓古,真品沒有贗品多”。 仿制品:600元買了“明朝香爐” 4月14日上午9時許,記者一來到滕王閣古玩市場,恰好看到有一販子模樣的年輕人徑直來到一古玩店,從挎包里掏出一只約10公分高的龍泉窖旋紋香爐,問店主要不要。店主接過香爐,戴上老花鏡,在燈下仔仔細細里里外外看了足足有10分鐘,才開口道:“什么價?”販子伸出兩根手指頭說:“2千塊。”店主搖了搖頭,取下架在鼻梁上的眼鏡說:“這件東西沒有到元朝,是明朝的貨,2千塊太大了,1200賣不賣?”販子道:“我本來就花了1200元,這個價拿給你,我不是要貼車錢。”店老板堅持砍價,販子寸步不讓,結(jié)果沒能成交。 記者隨后又跟隨販子出了店門,遇見一位顯然是外地來此打貨的年輕人,販子忙伸手攔住這青年向他出示香爐。年輕人看了半天也吃不準這究竟是真是假,販子道:“我保證這件東西是出土的貨,剛才店主想買,殺價太狠我沒賣,不相信的話你可以去問,我是從來不賣假貨的,我可以把身份證給你看,你抄下我的號碼,是假貨的話你可以直接來找我退貨。”販子邊說還真的像模像樣的從上衣口袋里掏出了身份證。年輕人接過身份證看了看,似乎是相信了。最終兩人以600元的價格成交。 半小時之后,那年輕人在市場的西南角找到了剛才那販子,說是找人看了,香爐是假的,要求退貨。那販子急了,大聲嚷嚷說:“明明是真貨,自己眼力不夠看不懂。成了交哪還有退貨的道理?”這時又圍了四五個人上來,分明是和那販子一伙的。幾個人紛紛指責那年輕人的不是,而那中年販子則是趁機溜走了。 一幕活騙劇記者從頭到尾看的是真真切切,唯一不懂的是,先前店老板出價1200元販子都沒有賣,怎么一出店門600元就出手了呢?一并看熱鬧的另一名販子為記者揭開了謎底:“他拿香爐去店里只是想借店老板的眼力試試這東西仿得到不到位。我也看過那只香爐,確實是仿得好,非怪連店老板也看走了眼。但他不敢賣給店老板,因為他經(jīng)常在這里做生意,店老板若事后發(fā)現(xiàn)是假貨也會找他麻煩的。這幫人專門用假的東西騙外地人,在這古玩市場,騙了就騙了,拿他們也沒有辦法,就只能當交了學費了。” 古玩市場:玩的就是“心跳” 4月15日,記者再次來到南昌市滕王閣古玩市場進行采訪時發(fā)現(xiàn),很多商家都稱自己的商品是真貨,從宋到明清,各時期的古玩讓記者目不暇接。而一個宋代的青銅爐,商家開價最底15萬。和記者一起前去淘寶的劉先生對記者開玩笑說,“如果真的把這玩意買回家,發(fā)現(xiàn)是假的,那可能就不只是心跳了,人也得跳了!”看來,這古玩市場玩的還真就是心跳。 在榕門路的“遠成”古董店,記者被一個手鐲所吸引,店主見記者很喜歡,先是聲稱這是白水晶的,是清朝王室遺傳下來的,價格也就1000元左右。而后見記者表示懷疑,又說這其實是水晶玉的。但記者反復(fù)看這所謂的水晶手鐲也看不出究竟是哪里象水晶,更難見到玉的影子。而后,記者被店內(nèi)一對帽筒所吸引,當問及價格時,店主表示要8000元。這讓記者不由得倒吸了一口涼氣。 隨后,記者又來到了滕王閣對面的一家古玩店,在這里,記者詢問了店主關(guān)于帽筒鑒定的問題,該店店主說,同樣時代的帽筒,由于其制作工藝不同,在出售的價格上也有一定的出入。現(xiàn)在的市場上最常見的是民國時期的帽筒。價格也是從幾百到幾千元不等。一般的保存比較完整,沒有任何破損的價格相對要高些。但是現(xiàn)在的市場上,仿制品很多。他勸記者:“如果要買的話,一定要帶一個懂行的人一起過來看貨。” 古玩仿制花樣頻出高招 為什么贗品會充斥古玩市場?江西古玩專家劉堂鑫告訴記者,現(xiàn)在造假、賣假以及假鑒定已經(jīng)形成了一條龍,彼此配合默契,F(xiàn)在全國有成千上萬家的文物仿制企業(yè),為了謀取高額利潤,以假充真,蒙騙收藏者。他們的造假手段非常高明,足以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所以,他指出,普通收藏者在沒有專家指點的時候千萬不要輕易相信別人的話,并且在任何地方都可能出現(xiàn)贗品。 在滕王閣市場上的古玩除少量傳世品和出土文物外,大部分都是仿古制品。說是“仿古”,可是又有幾個商家能真正的愿意承認自己的貨是仿品?那些經(jīng)過“做舊”處理的足以亂真的“古玩”,又有幾人能真正識別? 劉先生告訴記者,在景德鎮(zhèn)有很多專門對仿古瓷進行“做舊”的“專家”,。一些專營仿古的販子把從本地甚至外地一些私人小窯燒制的仿古瓷收購來送到此地,“做舊專家”當場處理,立等可取。如一件古瓷經(jīng)過幾百甚至上千年的沉淀肯定會留下磨損的痕跡,業(yè)內(nèi)人士稱之為“亂草紋”。而“專家”便會用砂輪之類的器具在瓷器表面的凸突處“做”出來。而瓷器表面的釉質(zhì)經(jīng)過長年累月的氧化作用或是長期埋在地下被土壤中各種微量元素的侵蝕會失去其本來的光澤,而且會變的濕潤,“專家”則用強酸或者是高錳酸鉀之類的化學材料浸泡,涂抹,除掉瓷器表面的光澤。還有些仿古瓷用的瓷泥中摻了特殊的雜質(zhì),以接近古瓷的成分,如此種種,不一而足。如果不是專家,恐怕還是真的難辨別出真假。更有甚者,一些假文物販子把贗品提前一兩年埋在深山老林里,偽造成一個被荒棄的墳堆,然后帶著買者去挖。更絕的甚至專門挑現(xiàn)成的墳頭上長著參天大樹的墳?zāi),從遠處斜打一個洞把贗品放進去。在這種情況下,大家就一定要擦亮自己的眼睛,以免吃虧上當。 打真不打假凸顯管理真空 古玩市場的打假問題,其實只是一個表象,問題的實質(zhì)是如何規(guī)范、如何管理的問題,也就是法律法規(guī)的健全和完備的問題。江西省著名收藏家黃明延先生十分憂心地說,南昌古玩市場很繁榮,攤子比以前多了,人卻明顯的少了,為什么呢?就是因為假貨更多了,一般人不敢輕易涉足,怕上當受騙。而記者在了解中發(fā)現(xiàn),很多店家不出貨則已,有一個買家上門店主則要狠宰一把。在榕門路的“豐城”玉行,記者發(fā)現(xiàn)很多看似古老的壇子罐子。出于好奇,記者便拿起一個陶瓷罐,問及該瓷器的年代時,該店店主告訴記者是幾千年前的瓷器,500多就可以拿的到。聽了這話,在一旁挑選玉器的張先生不僅啞然失笑,“幾千年前的啊,500也太便宜了。”在離開該店之后,張先生告訴記者,“那哪里是幾千年前的瓷器啊,分明是做了加工的新瓷器,根本不值錢的。” 一件古代藝術(shù)品,對文物部門來說就是文物,因為它有文化保護價值;對投資者來說就是古董,因為它有增值價值;對收藏家來說就是古玩藝術(shù)品,因為它有藝術(shù)鑒賞價值。國家出于保護文物的考慮,對于非國寶級的文物,鼓勵“藏寶于民”,并且允許民間依法流通,這為民間收藏事業(yè)的發(fā)展和古玩藝術(shù)品市場的興起鋪平了道路。然而對于是否屬國寶級的文物,這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鑒別起來是有一定難度的。在我國民間,不乏存在很多國家保護級的文物,如秦漢瓦當、陶器等等,誰公開拿著秦漢瓦當、陶器、陶俑、西周青銅器在市場上出售,一定會招來大麻煩。真東西不準賣,而大量售賣這些文物的仿品贗品自然就高枕無憂了。于是市場上便出現(xiàn)了打真不打假的現(xiàn)象。也有一些人同意古玩市場不打假,這些“假”的東西能大量存在,是適應(yīng)了市場的需要,有利于普及收藏知識,擴大收藏者隊伍。但不管怎樣,既然是仿制品應(yīng)標明真實性質(zhì),合理定價?墒,又有幾個商家愿意承認自己的東西是仿制的,那不是自己砸自己的買賣嘛!的確,古玩有真有假,而鑒定者的眼力也是不一樣的,看法不同很自然,有人看真、有人看假,買主看真、賣主看假都有可能。如果是真東西,被人買走,就叫“揀漏”;如果是假東西,被人買走,就叫“打眼”,統(tǒng)統(tǒng)不能稱之為騙人或受騙,雙方都認為是眼力問題。這是古玩行的行規(guī)。故意騙人或者以次充好,甚至設(shè)圈套誘人上當。加工仿制品也許并無惡意,但以仿制品冒充真品就是欺詐行為,就屬于職業(yè)道德或者是不發(fā)行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