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德化窯發(fā)展的原因
宋代是我國瓷業(yè)生產蓬勃發(fā)展的時期,同時也是我國瓷器對外貿易的繁榮時期,內地許多瓷窯不惜“陸行萬里”而泛舟出海販賣瓷器,與沿海瓷窯激烈地爭奪海外市場。德化窯從它產生起,就面臨著競爭與挑戰(zhàn)。在強手如林的形勢下,要想使自己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受到用戶的歡迎,取得并保持外銷的好勢頭,就必須設法使產品盡量迎合國外用戶的喜好和要求,做到適銷對路。德化窯的工匠們正是遵循了這一市場經濟的發(fā)展規(guī)律,采取了與之相適應的經營方式。
宋代,景德鎮(zhèn)創(chuàng)燒的青白瓷以質量優(yōu)秀著稱于世,這一名瓷不但流行國內,而且也博得了海外的青睞而作為貿易瓷行銷亞洲各國。在景德鎮(zhèn)窯的影響下,各地陸續(xù)燒制青白瓷,尤以東南沿海地區(qū)瓷窯數量最多而且集中,產品大量輸往海外,“現在發(fā)現日本、北朝鮮、南朝鮮,還有亞洲南部的地區(qū)包括婆羅洲、菲律賓、東馬來亞、西馬來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等。青白瓷出土的數量都很多。亞洲的東部、南部、西部地區(qū)普遍發(fā)現宋元時期的中國青白瓷。”青白瓷成為當時國際市場的暢銷品。國外這樣喜愛青白瓷,于是德化窯的工匠們便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當地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有利條件,不失時機地大量仿制青白瓷,以適應這一特殊需要。根據國外出土資料,目前發(fā)現德化窯青白瓷的有朝鮮、日本、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斯里蘭卡以及非洲的基爾瓦等國家和地區(qū)。產品多樣,有軍特、盒、瓶、小口瓶、飛鳳碗、墩子式碗、罐形壺、缽、弦紋洗、高足杯等。
在釉色上除燒制景德鎮(zhèn)的青白瓷外,還燒制建陽水吉窯的黑釉盞。這種盞狀如漏斗,腹內施滿釉,腹外施半釉,下腹至底露胎,黑釉中有兔毫狀的流紋,原是斗茶用的茶具,宋代中國的飲茶習俗傳人日本,這種黑釉盞也隨之傳人日本,稱為“天目瓷”,在日本頗受歡迎。在德化蓋德碗坪侖宋代窯址曾出土了大批與建窯兔毫狀近似的黑釉盞,以黑釉為主,另見有白釉,褐釉或醬釉,但兔毫狀的流紋和釉色遜于水吉窯,應是為適應國際市場對黑釉盞的大量需求而生產的外銷瓷。
除如上所述在釉色上及生活習俗上迎合國際市場外,另一方面還表現在迎合國外宗教信仰所需而生產大量帶有濃郁宗教色彩的器物。